“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出自高適的《薊中作》。全詩如下: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詩中的“諸將”指的是安祿山等人。安邊書指的是安邊的策略。“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的意思是,胸中雖有安邊良策,無奈安祿山等人已得封賞無心邊防。朝廷重用腐敗之臣,大大打擊了高適安邊的信心和志向。
高適寫這首詩時,東北邊境邊患不止。據《通鑒·玄宗天寶四載》記載,安祿山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經常侵略邊境的各個民族。奚族、契丹等少數民族忍無可忍,先后殺了唐室和親的公主,紛紛反叛。由此可見,邊境叛亂主要是安祿山挑起不義之戰造成的。
安祿山為人狡猾,善于揣摩人心。他任平盧兵馬使時,凡是朝廷來人,都送一份厚禮。有一回,御史中丞張利貞去平盧考察,安祿山百般奉承,還一一打點張利貞的隨從和手下,加以厚待。張利貞回朝后,在皇帝面前大大夸獎了安祿山,安祿山便被提升為營州都督等職。
天寶二年(743),安祿山入朝,唐玄宗對他大加重用,很是寵信他。安祿山為了讓唐玄宗更加信任他,還編造了一個故事,說去年營州蟲災時,他曾焚香對天發誓:“我安祿山如果心術不正,侍君不忠,情愿蝗蟲來吃我的心肝。如果我對神靈虔誠,希望蟲子全都散去。”于是就有大批鳥群從北飛來,沒過幾天,就把害蟲吃了個精光。安祿山請皇上命史官把這件事記下來。唐玄宗竟然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他。
安祿山平時還經常逗唐玄宗開心。因為他個子很矮,長得很胖,所以他的肚皮下垂超過了膝蓋。于是安祿山經常在唐玄宗面前表現出一副滑稽的樣子。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大肚子問他肚子長得這么大,里面裝的是什么。
安祿山說他的肚子里什么都沒有,只有一片赤誠之心。唐玄宗聽后大喜,對安祿山又增添了幾分信任。
在安祿山的阿諛奉承下,唐玄宗早已失去了辨別奸偽的眼光。安祿山原來任平盧節度使,兼任范陽節度使,后來他又要求兼任河東節度使,唐玄宗也同意了。
安祿山兼領三鎮節度使后,重兵在握,日益驕橫。他覺得皇帝已經老了,缺少治國的謀略,而且現在朝廷武裝松弛,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于是他就在手下官員的鼓動下,發動了叛亂。
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利用一個官員從京都返回的契機,造了一份假詔書。他假傳圣旨,告訴將士是皇上下令讓他帶兵入朝討伐楊國忠。眾將士聽到這個消息后都非常驚訝,但誰也不敢反抗安祿山的命令,而安祿山的一些心腹則混在將士中熱烈響應這一號召。
十一月初,安祿山召集了十五萬人馬,連夜從范陽(今河北保定以北)出發,向南進軍。他每到一處,百姓們都驚慌失措,倉皇逃走。由于百姓們多年沒有經歷戰爭,早已習慣了和平的生活。于是安祿山所到之處幾乎沒有遇到反抗。洛陽陷落,潼關失守,長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帶著楊貴妃倉皇出逃。
其實,曾經有很多人向唐玄宗提醒安祿山有謀反之心,但是唐玄宗根本不予理會,甚至還把進諫的人給殺了。
從《薊中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高適對統治者任用佞臣的不滿,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