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的沙僧在被收服之前,是一個住在流沙河里吃人的妖怪,而且脖子上戴著由九個骷髏穿起來的項鏈。
在原著中沙僧解釋過這串項鏈的來歷,那是九個取經(jīng)人的頭骨,因為無法沉入流沙河所以被沙僧拿來玩耍。
但也有學者認為,將頭骨掛在脖子上很有可能是沙僧為了炫耀戰(zhàn)功,因為這種做法在古代人類的一些原始部落里很常見。
無論如何,以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眼光來看,這種殘酷與血腥做法的總是十分令人恐怖與反感的。
在自然界中卻有一種動物,它們常常做出與之類似的事情:將獵物的尸體穿在鐵絲網(wǎng)或荊棘上。
那就是伯勞,一種被冠以“屠夫鳥”惡名的飛鳥。
雀中猛禽
伯勞鳥屬于伯勞科,伯勞科是鳥綱雀形目下的一個科,所以伯勞鳥跟麻雀的血緣關(guān)系是比較近的。
但它跟性格溫順的麻雀截然不同,有著“雀中猛禽”之稱的它們,兇猛程度幾乎跟老鷹不相上下。
伯勞的體型要比麻雀大,通常在16-25厘米之間。大多數(shù)種類的伯勞都有黑色、棕色、白色和藍色的羽毛。
我國的灰伯勞是伯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內(nèi)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等省份。
伯勞的尾羽很長,幾乎可以長到跟身體一樣長,這對于它們在飛行時保持身體的平衡與穩(wěn)定很重要。
其實,最引人注意的是伯勞的眼睛和鳥喙。
大多數(shù)伯勞的眼睛周圍覆蓋有黑色的過眼紋,就像戴著蒙眼面罩一般,這個天然的面罩確實很符合它們的氣質(zhì)。
細看伯勞的頭部你會發(fā)現(xiàn),這簡直就是一只縮小版的老鷹,長長的鳥喙呈現(xiàn)出尖鉤狀,上顎有一個齒狀的缺刻,下顎是與之對應(yīng)的凹槽。
而缺刻正是獵殺獵物的致命武器,就像人牙齒的咬合一樣,伯勞用它掐斷獵物的脖子,使其喪命。
大自然的連環(huán)殺手
作為一種肉食性動物,伯勞主要捕食昆蟲、蛙類、蜥蜴、田鼠以及其他的小鳥。它們的獵殺手段稱得上很殘忍。
通常,伯勞會站在高高的棲息處,俯察著地面的一切動靜,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它會快速的俯沖而下,用尖銳的嘴巴緊緊咬住它。
只用尖喙即便可以咬斷獵物的脊椎,也無法徹底殺死動物,這時它們會劇烈地將頭朝向一側(cè)滾動,就像全身濕透了的狗甩干身上的水一樣。
快速的翻滾動作可以將巨大的力施加在獵物身上,從而加速它們的死亡,而后伯勞開始享用這個戰(zhàn)利品。
伯勞的爪子很小,很難利用爪子去撕裂食物,所以它們才會把獵物穿刺到一些尖銳的東西,像鐵絲、樹枝或荊棘上。
將獵物固定好之后,伯勞就可以更輕松地撕扯并食用。
這種方式雖然殘忍,有鞭撻尸體之嫌,但對于伯勞顯然是很高效的。
與其說伯勞是一個殘忍的家伙,倒不如說它是個聰明的家伙。將獵物刺入鐵絲或荊棘是在一種高明的儲物方式。
除了方便自己撕咬食用外,吃剩的獵物還可以被很好地儲藏起來以供以后食用,甚至,一排排的獵物尸體可以使雄性在求偶時多一分成功的籌碼。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伯勞捕殺了一只有毒的螞蚱時,它必須將螞蚱用鐵絲穿起來曬幾天,等螞蚱體內(nèi)的毒素分解后再食用。
在外兇狠,卻很顧家
盡管在外有著屠夫鳥的惡名,但伯勞在自己的同類和家庭中卻是很有擔當,很樂于助人的。
伯勞是地區(qū)性的,他們通常在男性和女性之間形成一夫一妻制,并積極地捍衛(wèi)自己的領(lǐng)土。
在求偶過程中,雄性會進行精心的展示,比如模仿捕獵和筑巢的動作,還會喂食雌性以說服它交配。
伯勞的巢一般筑在樹木或者灌木叢中,而且是呈杯狀的,雌性通常藏在這個巢中,產(chǎn)下5-6個卵。
孵化約15天后,幼崽會從它們的殼中出來。在整個生育以及幼崽成長過程中,父母雙方都是一直陪伴在身邊的。
除了盡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之外,伯勞也是十分樂于幫助同類的。它們有時放棄自己繁殖的機會而去幫助其他同種個體撫育后代。
這在生物學中又叫做“合作繁殖”,雖然90%的鳥類中都存在這種現(xiàn)象,但這種行為仍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
雖然伯勞很厲害,但它還是很怕更大的肉食性鳥類,比如喜鵲和烏鴉,還有,蛇也會攻擊它們或者吃掉它們的卵。
據(jù)估計,全球的家貓每年會殺死數(shù)十億只鳴禽,其中就包括伯勞鳥,盡管如此,但它們的數(shù)量并不令人擔憂。
其實,我們所認為的伯勞的殘忍與獅子老虎老鷹的殘忍是一樣的,并沒有不正常的地方,不能因為他們體型小就“不允許”它們殘忍。
畢竟,不是所有的小東西都是萌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