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xué)巨匠。
在詩上,他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佳作傳世;在詞上,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更是膾炙人口;在古文的創(chuàng)作上,他的《赤壁賦》、《刑賞忠厚之至論》都是古文中的經(jīng)典。
在浩瀚的蘇軾集中,詩詞君發(fā)現(xiàn)幾篇美麗的古文,如珠如玉,讀完沉醉其中。
-1-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解讀】蘇軾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了。這一天晚上,蘇軾睡不著,看到月色正好,于是來到承天寺,找好友張懷民,一起賞月。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短短三句,沒有寫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zé)o塵俗的襟懷。
-2-
《記游定惠院》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cái)y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復(fù)與參寥【cānliáo】禪師及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臥小板閣上,稍醒,聞坐客崔成老彈雷氏琴,作悲風(fēng)曉月,錚錚然,意非人間也。晚乃步出城東,鬻【yù】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yuè】瓜李,遂夤【yín】緣小溝,入何氏、韓氏竹園。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其名為甚酥,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圃,乞其藂【cóng】橘,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將適閩中,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fǔ】掌。時參寥獨(dú)不飲,以棗湯代之。
【解讀】這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期所作,文中記述了蘇軾與二三友人一天愉快游賞,飲酒聚樂的情景。
作者筆下的園林景物清淡、恬靜,宛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字里行間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與鄉(xiāng)土氣息,語言清新、自然,有隨手拈來、信口脫出之美。
-3-
《書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予在儋【dān】州,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guān)熟睡,已再鼾【hān】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yuǎn)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解讀】這是蘇軾謫居海南儋州時所作。這一天正是上元節(jié),幾個老先生邀蘇軾出游,蘇軾欣然前往。
文筆輕快自然,雋永優(yōu)美。以“雜揉”形容漢族和黎族的融洽相處,用“紛然”描寫市井氣象的繁榮,文筆簡凈。小文信筆寫來,既饒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尋味,堪稱東坡小品文的佳篇。
-4-
《赤壁賦》
壬戌【rén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niǎoniǎo】,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解讀】蘇軾被貶黃州時,與友人月夜在赤壁泛舟,《赤壁賦》記錄了夜游赤壁的所見所感。
全文融寫景、抒情、說理于一體,有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亦有望美人而不得的失意與哀傷。江上的清風(fēng)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讓蘇軾感慨江山無窮,風(fēng)月長存,何不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盡顯人生豁達(dá)。
-5-
《文與可飛白贊》
嗚呼哀哉,與可豈其多好,好奇也歟?抑其不試,故藝也。
始余見其詩與文,又得見其行草篆隸也,以為止此矣。既沒【mò】一年,而復(fù)見其飛白。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tài)也。霏霏乎其若輕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長風(fēng)之卷旆【pèi】也。猗猗【yīyī】乎其若游絲之縈柳絮,裊裊乎其若流水之舞荇【xìng】帶也。離離乎其遠(yuǎn)而相屬,縮縮乎其近而不隘也。其工至于如此,而余乃今知之。
則余之知與可者固無幾,而其所不知者蓋不可勝計(jì)也。嗚呼哀哉!
【解讀】文與可是蘇軾的朋友,擅長飛白。飛白,是書法藝術(shù)的一種。飛白體的特點(diǎn)是筆畫露白,似枯筆所寫,具有獨(dú)特的藝術(shù)魅力。
文章緊緊圍繞飛白的這種特點(diǎn),用博喻手法,準(zhǔn)確、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文與可飛白的藝術(shù)造境。全文語言絢麗多彩,布局頗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