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姓和多元文化的國家。盡管尼泊爾現在的婚姻制度以一夫一妻制為主,但其過去的婚姻制度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一夫一妻制,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等。
在尼泊爾,一妻多夫制是一個家庭擁有多個兒子時的正常婚姻形式,曾在部分地區非常盛行。
一妻多夫制,指一個單身女性同時擁有多個丈夫。一妻多夫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兄弟型,另一種是非兄弟型。
在兄弟一妻多夫制中,同一代的所有兄弟共享一個妻子。在非兄弟一妻多夫制中,一群來自不同家庭的志趣相投的男人和一個單身女人結婚。
尼泊爾的一妻多夫制通常是兩個或三個兄弟共娶一個女性配偶,一般最多的時候是五個兄弟。
研究發現,一妻多夫制文化最早源自古代的上木斯塘地區(UpperMustang)。這種婚姻制度是同一氏族內維持有限的父母財產權利,維持該地區人口的最好***之一。間接地對保護本地區稀缺的自然資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后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婚姻制度文化逐漸擴散至尼泊爾其它地區,但主要散布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
如,尼泊爾西部邊界尼姆巴山谷的尼瑪藏族社區(TibetancommunityoftheNiyma),上木斯塘地區洛瓦(Loba)社區的古隆族(GurungCommunity),西北部的洪拉縣(Humla)、多爾帕縣(Dolpa)和黎米(Limi)山谷的曾村(Tsangvillage),東部桑庫瓦薩巴縣(Sankhuwasabha)的基馬坦卡(Kimathanka)和塔普勒瓊縣(Taplejung)等地。
在這些地方,一妻多夫制曾一度盛行,并且是合法的。
尼泊爾一妻多夫制有四個主要特征:
強調血緣關系,認為只有存在血緣關系的兄弟才是最親的,妻子只能嫁給自己的兄弟。在絕大多數一妻多夫的婚姻中,一個女人嫁給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兄弟。
這種兄弟一妻多夫制,被認為比非兄弟一妻多夫制更穩定,因為它確保了家庭財產的完整性。
防止家庭內部資源的分割是最主要的目的。兄弟一妻多夫制本質上是一種為了維持或提高家庭財富、權力和社會地位的機制。其動機并不完全是為了溫飽生存,有時甚至是與財富和社會地位有關的經濟利益。
這種特殊的婚姻制度被認為是保存家族資源(土地,動物等)生產資源的重要工具,它不僅是窮人的選擇,有些地區家境較寬裕的家庭同樣會選擇這種特殊婚姻制度。
美國社會人類學家梅爾文·C.高德斯坦(MelvynC.Goldstein)1981年指出,為確保家庭資源的完整,黎米曾村的較富?;虻匚惠^高的農民家庭有56%的人選擇兄弟一妻多夫制,而較低收入或較貧窮階層(當某一代人有兩個或更多兄弟時)也有33%選擇此種婚姻制度。
妻子在維系家庭和諧,尤其是丈夫們之間的平等關系、愛情和感情方面起著主要作用。
理論上,妻子對子女和家庭財產享有平等的權利。然而,實際上,妻子的家庭和社會地位取決于其個人能力。
兄弟一妻多夫制中,權威通常由大哥行使,他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弟弟妹妹們不得不服從。同時,大哥也是孩子們的正式父親,即使孩子們的親生父親是他的兄弟。
一般來說,所有的孩子都平等地尊重所有的父親,但妻子將決定特定孩子的父親。在公民權中,共有妻子的孩子的“父親”是哥哥,房屋和土地都***在他的名下。
(1)一妻多夫制只是尼泊爾部分地區婚姻制度中的選擇之一在尼泊爾,一妻多夫制是一個家庭擁有多個兒子時的正?;橐鲂问?。以尼泊爾西北部的幾個地區為例。
1976年,黎米地區曾村的52對婚姻中有20對是一妻多夫制;其余32對是一夫一妻制,其中有7對是因為那些家庭只有1個兒子,23對是兄弟從原來的一妻多夫制中分離出來的,另外還有2對是婚前就已經分離出來。
在上木斯塘地區的古隆族,通常情況下,父母在為兒子們找合適的結婚對象前必須決定他們是否會遵循一妻多夫制,在決定之后會占卜或向當地喇嘛咨詢。
據調查,1998年,上木斯塘地區有93%的定居點(28個)適應了一妻多夫制的做法,共有12.73%的家庭適應了一妻多夫制。
具體家庭數目在各個居民點分布不均,數目最多的高達27%,最低僅為7%。在盛行一妻多夫制的洪拉縣和多爾帕縣等地,也只有約42%的婚姻是一妻多夫制。
東部桑庫瓦薩巴縣的基馬坦卡,2002年,當地48戶家庭,15戶是一妻多夫家庭,但也至少有5個家庭,男性擁有多個妻子。
例如,在基馬坦卡的村發展委員會主席家,他的長子和三兒子就和一個妻子組成了一妻多夫家庭,但他的二兒子則娶了兩個妻子。
(2)一妻多夫制是封閉生態環境下的特殊社會實踐傳統上,尼泊爾的一妻多夫制被認為是社區內母系氏族文化的結果。但實際上,這種特殊婚姻傳統的背后有一定的生態自然、經濟和社會文化原因。
特殊的地理氣候生態環境。觀察尼泊爾一妻多夫制文化盛行的地區,就會發現,這些地方多少存在一些共性。
這些地區多數海拔高,氣候條件十分惡劣且獨特,冬季干燥多暴風雪,氣溫常年零度以下;夏季風多雨少,整個地區年降雨量稀少。
土地類型主要是荒地、牧區、灌木叢地,及少量耕地。土地貧瘠,大部分區域被巖石、冰川、湖泊和雪峰所覆蓋,或者是牧區。
人們一般選擇沿河定居。特殊地理氣候條件,再加上灌溉設施少,灌溉用水不足,土壤肥力差等不利條件,使得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十分惡劣。
受氣候地理條件的影響,這些地區人們的生活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極其嚴重,多數以種植小麥和放牧牦牛羊為傳統經濟支柱。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所有的兄弟娶不同的女人,就會使得家庭進行分離,進而導致土地的分割。
在耕地和牧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土地的分割就必然意味著糧食產量的減少。這種惡劣的生存條件給一妻多夫制尤其是兄弟一妻多夫制的存在奠定了一定客觀基礎。
溫飽生存,及與財富和社會相關的經濟動機的推動。在傳統的山地社會,土地、水、草場等自然資源是維持人類生存的主要因素,以農牧型的自給自足經濟為主,除了農業之外,還包括放牧綿羊和牦牛,部分地區還從事貿易和工藝生產。
由于資源和經濟收入來源的有限性,為保證家庭財產不至于因為家庭內部男性繼承人各自成家而分割,部分家庭會選擇一妻多夫制。
他們期待通過這種特殊婚姻制度來保存家族生產資源(最主要的是土地,其次是動物等)的完整性。
一妻多夫制度是一種當地居民有意識的選擇,明顯是為了排除在男性繼承人之間分割家庭資源。
在黎米,由于土地稀缺,多數家庭的可耕地不足1英畝,當地人認為保持整片土地的完整而不被分割是維持令人滿意生活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
而一妻多夫制恰好能通過提供一種家庭內部環境來實現這一目標,在這種環境中,每一代只有一個妻子和一組繼承人構成一個單元,從而避免了由兄弟、妻子和孩子組成的家庭內部不同單元相互競爭情況的發展,能減少因為資源分配而導致的沖突。
社會生活需要。兄弟一妻多夫制能夠將家庭中的所有成年勞動力集中起來進行勞動,并能夠確保家庭人員的不同分工,分擔不同的家庭責任。
一妻多夫制實施地區通常是農業和畜牧業同時發展,這意味著既要種地還要放牧牛羊,甚至有的還需要到很遠的地方進行貿易。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一個家庭愿意進行家庭和資源的分割,給兒子們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是一個成年勞動力的家庭也無法確保家里農牧業和貿易同時發展。
但是,如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丈夫的話,這樣,一個外出旅行做生意,另一個(或多個)兄弟留在家庭和土地上。
封閉環境與傳統文化的影響。選擇一妻多夫制的人們主要是在尼泊爾從西北至東部的喜馬拉雅地區,尤其是山谷里面。
這里面的人口流動性很低,當地人多數是采取內部通婚制,很少與外族人通婚。
以尼泊爾西北部的黎米地區為例,1976年,該地區三個村莊共791人,僅不到1%的婚姻是與外族人結合的,當地幾乎沒有什么人口流動。
另外,由于尼泊爾的一妻多夫制文化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的偏遠藏傳文化地區,當地人們對血緣關系和兄弟姐妹們團結的價值非??粗亍;谶@種文化信仰,他(她)們認為兄弟一妻多夫制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做法。
(3)妻子在一妻多夫制中的角色與作用尼泊爾的這種一個妻子擁有兩個以上丈夫的婚姻制度,女性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是否意味著女性可以在家庭中擁有多份關愛?甚至在家庭中的擁有更高的地位?
以三個故事為例。第一個是八十年代的一個一妻多夫制家庭,有位名叫多瑪·古?。―omaGurung)的太太,她有6位丈夫,一般只有2至3位留在家里。
她在維持丈夫之間的平等關系、愛情和感情方面起著主要作用。在一妻多夫的家庭中,一個丈夫常年和妻子呆在家里,為妻子提供情感安全,家庭財產保護,并使兒童的未來更有保障。
第二個故事是來自上木斯塘地區的一個一妻多夫家庭,在這個五口之家,除了父親和女兒之外,還有兩個兒子和他們的妻子。
這個一妻多夫制家庭是兩個兒子共娶了一位妻子,妻子長得很漂亮,受過良好的教育,能說流利的尼泊爾語,是村里的夜校老師。
兩兄弟,年長的是一位牧民,年輕的是傳統的草藥醫生。對于同時嫁給兩位丈夫,這位妻子表示在婚前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因為一妻多夫制是當地的社會文化,無法避免,她也不反感。
她還表示,這種特殊婚姻制度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在這個一妻多夫制家庭,妻子表示對待兩位丈夫一視同仁,但通常,兩位丈夫不會同時在家。
這個一妻多夫制的家庭關系很和睦,其中離不開妻子的家庭關系處理能力,她很能干。
第三個故事,同樣是來自上木斯塘地區,其中有個村的一個一妻多夫制家庭,妻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就很弱,她管不了家庭事務,也沒有什么社會地位。
盡管上述三個故事并不能代表尼泊爾所有的一妻多夫制家庭,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從這些故事可以看出,在一妻多夫制家庭中,妻子在維持家庭和諧,尤其是在丈夫之間的和諧安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且,在這種特殊婚姻制度下,婦女必須更聰明,更有能力,才能維持好丈夫之間的關系,因為婦女是家庭的基石。
同時,妻子在一妻多夫制家庭中的地位基本取決于她的個人能力,因為并沒有什么明文的限制性規定。
如果這個妻子是一個能干又聰明的女人,她不僅能掌管整個家庭,還能在社會上占有很好的地位,如帶領當地婦女團體參加社會活動等。
反之,如果這個妻子的能力低,家庭關系就會容易陷入沖突,更不用說取得較好的社會地位了。
當然,與一夫一妻制一樣,一妻多夫制婚姻制度同樣會面臨矛盾,而且矛盾還會更多。矛盾的重要根源通常是個人心理和個人利益的沖突。
因為相對而言,一妻多夫制中,妻子所承擔的夫妻生活和繁衍后代的任務更重,丈夫們在夫妻關系中亦存在一定的競爭性。在這種制度下,情感和利益的分配不均極其容易導致家庭矛盾的產生。
在一妻多夫制下,有兩組不對稱的關系:
丈夫們之間的不對稱關系。尼泊爾的兄弟一妻多夫制下,兄弟之間的權威通常是由大哥來行使,弟弟們不得不服從,當這些弟弟們想積極改變自己的地位時,兄弟們之間的關系往往會容易變得緊張,甚至發生沖突。妻子與丈夫間的不對稱關系。在一妻多夫制中,男女年齡相差很大是很常見的,這主要是因為結婚是在大哥準備結婚時開始的,而兄弟之間相差10歲的情況并不少見,這就會導致妻子與最小的弟弟之間的年齡差距也往往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也容易造成家庭關系的沖突。一妻多夫制下,妻子和長者兄弟必須發揮重要作用,積極協調夫妻感情、兄弟感情,以減少一妻多夫制之間的沖突。
盡管在一妻多夫制下會常有矛盾產生,但是當弟弟們都選擇離開家庭獨自生活時,會發現在有限的資源和經濟條件下,他們離開家庭將難以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選擇堅持兄弟一妻多夫制度。
(4)一妻多夫制對生態自然環境的間接保護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者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發現,一妻多夫***為一種敏感的文化機制在調節人口規模以適應資源可用性和經濟生產力變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間接有利于生態自然環境的保護。
如果一個家庭的多個兄弟都選擇各自成家,那么家庭人口將急劇增加,大量的新增人口將給滿足日?;拘枨蟮淖匀毁Y源帶來沉重的壓力。
在沒有外部干預的情況下,兄弟一妻多夫制度可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剩余”未婚女性。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妻多夫制間接地為對保護當地稀缺自然資源做出了積極貢獻。
因為一妻多夫制雖然對單個女性的生育能力沒有顯著影響,但會有效地限制31%的20歲以上的育齡女性參與生育。
據2002年尼泊爾的人口統計,由于實行一妻多夫制,基馬坦卡從1992年至2002年,人口僅增加10個人。
選擇一妻多夫制的人們最初的初衷也許并非是為了降低個人或者總體生育率,但是他(她)們的選擇確是適應自然生態和經濟生產力的結果。
(5)現代化對一妻多夫制文化的消蝕一妻多夫制在過去很常見,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該婚姻制度在逐漸消失,且瀕臨滅絕。
據了解,上木斯塘地區的一妻多夫制家庭從1998年的12.73%降至2005/2008年的4.9%,數目一直在減少。
在這個過程中,尼泊爾的政治經濟、旅游和社會發展等因素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增加了對生活的信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加強,人們對婚姻的認知和態度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傳統上,人們可能很難走出去,但是隨著旅游業的開展和道路的修建,以及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投入,山區居民與外界的交流逐漸加強,有助于人們的思想意識水平。
經濟收入來源的多樣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鼓勵了個人的婚姻追求。
尼泊爾作為一個農業人口高達八成的國家,傳統上,這些實行一妻多夫制的地區常年依靠農業、畜牧業和冬季貿易等作為家庭經濟的生存收入來源。
但是隨著尼泊爾當地***及非***組織對旅游業的推動,人們開始依靠旅游業及其相關業務,***、餐館、旅館、導游、雜貨、茶攤、搬運工等工作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尼泊爾的支柱產業。
甚至,還有很多年輕一代逐漸走出去,奔赴韓國、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尋求新的就業機會。
這些新的替代性收入來源極大地沖擊一妻多夫存在的傳統經濟基礎。當資源和經濟機會愈加豐富時,弟弟們分裂并建立新的家庭單位(如一夫一妻制)是很常見的。
大量的經濟機會直接導致一妻多夫制和一夫一妻制的減少。
社會的***,增加了人們與外部世界接觸的機會。隨著人口的流動和社會的***,一妻多夫制附近地區的人們會嘲笑一妻多夫的丈夫。
而見識過外部世界的年輕人也認為與兄弟共妻是可恥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反對這一古老傳統。
年輕人不愿意像老一輩一樣把妻子分給他的兄弟,有些年輕人會攜同愛人逃離老家奔赴首都等大城市。
在現代化的推動下,人們不斷提高的思想意識、多種經濟機會、交流的改善、外國就業、現代教育、***旅游、道路交通等力量,使得社會從封閉走向***和更廣闊的一面,拓寬了尼泊爾年輕一代的視野,給一妻多夫制的存在構成了直接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反對,在尼泊爾的很多地方,一妻多夫制這種傳統在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