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0月初,上海浦東發布了一則有關規劃調整的公示。調整區域涉及“上鋼社區”的部分街坊,北至友丞路,東到濟陽路,南至耀州路,西到黃浦江。
熟悉地圖的人一眼就看出來,這是浦東“后灘”地塊。著名演員奚美娟就是在這里長大的。在她的記憶中,位于后灘的家還是黃浦江附近的一個村落,要繞過一整個上鋼三廠,再經過堆滿廢鐵的土路,看見江邊的土筑堤壩才算到達。
歷史資料。
而沒有這段經歷的人,大多數是在2010年后第一次聽說了“后灘”這個地方。
作為世博園的一塊區域,后灘在世博會前后啟動開發,先后有多幅土地出讓。最高光的一次土地競拍發生在2011年,韓國SK實業集團以17.5億元人民幣拍得一塊折合樓板價約為1.3萬元/㎡的土地,轟動一時。
當時甚至有傳言,一個堪比陸家嘴的國際商務區“耀***際”就要崛起了。
但機遇這東西,往往也伴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
SK的開發周期一晃就是10年,期間,后灘也曾收獲馬來西亞富商的青睞,決定在后灘開發總量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商務空間。但終究還是“緣分未到”,開發計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后灘的空間格局直到最近這5年才慢慢走向定形。2017年9月,浦東新區耀華地塊世博文化公園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獲得市***批復,正式啟動建設。后灘被貼上了上海中心城區最大沿江公園綠地的新標簽,2平方公里世博文化公園杜絕商業開發。
今年上半年,世博后灘第一高樓——上海SK大廈也終于順利竣工,由建設期轉入經營期。
上海SK大廈。
故事原本講到這里就結束了,誰料,前不久的這次調規,又讓四面八方的看客重新聚攏而來。
新的規劃打破了后灘多年來零住宅供應的格局,加推了4000余套、43.8萬平方米的住宅。地產界普遍預測,這將至少為區域未來5年的人口導入留出空間。
難道當年“耀***際”的崛起之夢,真的要“雖遲但到”了嗎?
二
相比命運多舛的后灘,隔著一條川楊河的“鄰居”前灘雖然開發較晚,但一路卻像開了掛。
2012年,前灘規劃出爐,陸家嘴集團、太古地產、鐵獅門、中糧等一眾商業地產迅速跟上。
到2015年前灘二級開發全面啟動之時,國際學校、高端***等配套項目的引入也已經是板上釘釘。
前灘當年提出的“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開發目標,如今看來并沒有什么顯著偏差。而前灘建設“第二個陸家嘴”的口號,也隨著全國500強企業的紛至沓來、太古里等面向高凈值人群的商業空間開門迎客,喊得更加有底氣和信心了。
世博前灘。浦東新區提供
再次將目光轉向后灘,會發現一個地區的發展有時就和人生一樣,充滿未知和意外。贏在起跑線的那一個,未必就是贏在終點站的那一個。
比如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早年也曾是上海“一主四副”布局中,和徐家匯、五角場、花木并列的重點發展地塊。
超人李嘉誠以22億底價拿下真如巨無霸地塊后,狠狠捂了10年,直接把真如捂進了歷史深處。
去年,真如范圍內各個大型建設項目真正進入竣工倒計時。投資者們這才想起,原來上海中環線內還有這么一塊嶄新的地方。
真如城市副中心。資料照片
其實比較下來,后灘的地理位置更佳。地處內環內、浦江東岸一線地帶,北鄰開發幾近飽和的陸家嘴區域,南面就是上海中環圈上的新晉“優等生”前灘。
多數觀點認為,后灘只要靠著這一南一北兩個城市“增長極”的鄰居,就足夠吃一陣子的了。
就拿此次后灘放出住宅用地來說,人們猜測不排除是為了與前灘形成資源互補。前灘經過幾輪開發已經沒有富余的住宅空間了,后灘是撿了個現成“便宜”。
但事實恐怕不盡然。
三
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現代人的擇居觀念,已從傳統的“地段論”轉向“環境論”。
簡言之,以前人們買房子更多關注的是區位交通,現在,家門口公共空間的品質、數量、功能豐富性、可達性,哪一個不是硬指標?
特別是“臨水而居”的取向日益鮮明。不論國內外,南北方,有江、河、湖泊的水岸城市,但凡水邊的房子,都比遠水的位置更加暢銷。
徐匯濱江地塊。資料照片
上海黃浦江沿岸實現貫通后,不少濱江地產板塊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價格上浮。筆者數月前游歷東北城市哈爾濱,只見售價最高的幾處豪宅,毫無例外集中在松花江畔,哪怕這一汪江水在一年中半數時間里都被厚厚的冰封著,無甚景致。
哈爾濱松花江畔濱江住宅群。杜晨薇攝
形勢之變,終將導向地位之變。如果說昨天的后灘,還是前灘***后頭那個輪候開發的“小弟”,今后,后灘有望站上新一輪城市建設的最前沿。后灘坐擁上海最大沿江公共生態空間,還兼有國際馬術中心、上海大歌劇院等一眾高端文體設施。某種意義上講,后灘已經超前布局了許多未來生活場景。
世博文化公園總體規劃。
后灘的“后”,也不再是“發展滯后”的“后”,而是“后發優勢”的“后”。
近年來,國內城市相繼啟動了城市更新項目,老地塊想要騰挪煥活,創造新發展機遇,背后的社會成本可想而知。
像后灘這樣的存量待建區則不同,歷史包袱小,空間想象力大,更加容易落實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
浦東提早謀劃之意明顯。除了在中部蓄力后灘,北部,一座“金灘”也在醞釀之中。
“新二灘”會否成為未來城市的建設樣板,這不僅關乎市場投資決策,也關乎城市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四
上海“灘”不少。
外灘是全國人民的外灘,北外灘如今也大有聲名遠播之勢。浦東前、后灘雖然還沒有形成足以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標效應,畢竟也有拿得出手的開發前史。
唯獨“金灘”,近日在浦東開發的主力軍、金橋集團的一份規劃中赫然出現,卻又無更多痕跡可循。
金灘,實際上是滬東船廠地塊的轉型之作。兩年前的冬天,浦東宣布將對黃浦江畔的滬東中華浦東廠區進行開發,打造一個集研發辦公、娛樂休閑、文化展覽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
兩年后,這個地塊被冠以“金灘”之名,形象也愈發清晰。
根據《浦東沿江區域發展“十四五”規劃》,“金灘”將圍繞上海數字經濟發展重點方向,在海洋科技、5G、視訊、智能制造等領域尋求突破,形成以數字經濟為特色,數字創意、金融科技為重點的數字經濟示范區。
從空間結構來看,今后的“金灘”計劃實踐“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端一座城”三城合一的建城理念。
簡單來說,就是把停車、行車的功能放在地下,地面公共區域更多地留給“人”。整個街區將呈現“小尺度”格局,冷冰冰的超寬車道大概率會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更寬闊的草坪、廣場。
而城市交通疏導等各類治理環節,則全權交給“云上”系統。地面擁堵?不存在的。車輛離開地庫后的出口和路線都會得到實時設計,確保每輛車走在“最優路線”上。
這樣的思路不可謂不超前,更是對過去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城市病”的一攬子修正。
浦東陸家嘴的早期建設中,人的活動空間始終讓位于車行空間,導致步行系統不暢,不得不在后期修建連廊體系加以改善。
陸家嘴連廊。資料照片
前灘建設過程中注意到了這一點,通過規劃大量相互銜接的空中廊道,解決了區域內樓宇、商場之間的人行問題。3座直通黃浦江岸和城市公園的連廊項目,也在今年7月初進行了規劃公示。
前灘雙層連廊。張馳攝
金灘顯然更加強調“人”的體驗,未來種種城市功能和動線的安排,將徹底回歸城市建設的本質——城市,是為了讓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如今,這套三城合一的建設邏輯雖并沒有在“金灘”落地,但同樣作為金橋集團的開發項目,金橋城市副中心1.5平方公里核心區已經動土實踐了,預計在未來三年內會顯出形態。
金橋城市副中心設計效果圖。金橋集團提供
明天的金灘,亦不排除成為浦東引領全局的又一高地,成為上海聞名遐邇的又一“灘”。
只是回到現實中,人們還是不禁要問一句,后灘、金灘這“新二灘”里,會有普通人的機會嗎?
五
前灘近兩年的發展堪稱“魔幻”。雖然城區內到處可見密密麻麻的施工腳手架,車開過前灘大道,也時常不見一個人影,卻絲毫不影響一排排物業費動輒七八塊一平米的住宅,還是被“墨鏡大佬”們搶購一空。
前兩年,前灘某樓盤的認籌比例,甚至超過了700%。也就是說每7個搖號的“選手”里,只有一個晉級,差不多是開盤當年上海認籌比例最高的項目。
直到前灘太古里開業,投資和消費前灘的“標的”,突然得以從一套房子“降級”為一個包、一頓飯、一件商品,前灘也總算褪去一點神秘色彩,變成普通人也可親近的前灘。
前灘太古里。李茂君攝
一個直觀的指標,是前灘與日俱增的老頭老太數量。這些堪稱城市潮流風向標的“有錢有閑”一族,在太古里開業當周,已經把這里的天橋變成秀場,把鋪前廣場變成旅游集散中心,也讓高高在上的“資本寵兒”真正成為可抵達的城市新空間。
太古里是上海阿姨們的秀場。網友野路子阿姨攝
由此可見,“新二灘”要想真正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城市中人廣泛接納的區域空間,除了未來感、數字形態,人氣、人情味更不可或缺。
后灘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世博一帶現有不少老住宅、次新小區,周邊環境設施成熟。再加上今年底,世博文化公園北區將會和市民見面。而綠草如茵的后灘公園,更早早就成為“小紅書”上一眾“野餐媛”的日常打卡地。未來后灘對“人”的吸引力,相信不會太差。
后灘公園。車佳楠攝
金灘的開發難度卻不小。一來地理位置較偏,周邊設施現狀也并不起眼,如何在區域開發的同時導入相應人口,恐怕要在規劃和實踐過程中下更大功夫。
當前,產城融合發展是許多城市新板塊開發過程中遵循的主要邏輯。能夠讓產業區同時具備生活區功能,最好是職住平衡,即在地工作的人,也在地居住,一個區域的活力自然而然就生成了。
為此,國內不少城市開始探索租售并舉的系列措施,以期盡可能多地建設租賃住宅,滿足產業白領、青年相對低成本的安居。
例如,臨港新片區就在今年推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臨港新片區保障性住房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計劃,接下來將按照“供需對接、租購并舉、分類保障、住有宜居”的思路,重點發展租賃型保障房、“先租后售”及“租售銜接”保障房、征收安置房在內的各類保障性住房。
這同樣是擺在金灘、后灘面前的一道思考題。未來上海“新二灘”,如果能充分發揮“引領區”政策創新優勢,探索出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產城融合之路來,不僅可以破解“新城無人”的困境,也將有效提升城市的青年人才粘性,為城市的良性健康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話說回來,百余年前,上海“灘”字背后,就包含著普通人夢想之城的隱喻。到了今天,上海再造“灘”,又怎能改變當年的初衷呢?
欄目主編:王志彥文字編輯:杜晨薇題圖來源:孟雨涵攝
來源:作者: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