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日)宮下規久朗《這幅畫原來要看這里》,楊明綺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編輯稍有改動。
鴿子
Pigeon
圣靈與和平的使者
埃爾·格列柯《受胎告知》
1590~1603,日本大原美術館
西班牙畫家埃爾·格列柯(ElGreco)的《受胎告知》(TheAnnunciation)戰前就收藏于日本,是日本人相當熟悉的一幅名畫。畫作描繪大天使加百列現身于處女瑪利亞的面前,告知她即將懷孕,生下圣子耶穌。畫中瑪利亞舉起一只手,反問天使“我還沒有出嫁,怎么會發生這種事呢?”而天使與瑪利亞之間還畫著一只展翅的白鴿。
白鴿在基督教藝術中象征圣靈。因為《圣經·新約》記載施洗約翰在約旦河邊為耶穌施洗時,曾經親眼目睹,說道:“我看見圣靈仿佛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從此,鴿子便出現在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的場景中。
埃爾·格列柯《受胎告知》
圣母瑪利亞是處女之身,卻懷了圣子耶穌,而從天而降、朝瑪利亞飛去的鴿子,遂成了這幅《受胎告知》的象征意象。
鴿子還有其他的象征意義,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象征和平之意吧!根據《圣經·舊約》記載,當大地遭洪水吞沒時、因為建造方舟而得救的諾亞為了確認洪水是否退去,放出一只鴿子,后來鴿子銜著橄欖枝平安歸來。因為這個典故,鴿子也成為和平的象征。例如、意大利畫家賈昆托(CorradoGiaquinto)筆下象征和平的擬人像,多是手持橄欖枝、與鴿子相伴的女性。此外,鴿子也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的使者是愛的象征。
賈昆托《正義與和平的寓言》
18世紀50年代
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畢加索(PabloPicasso)非常喜歡鴿子,不但創作過好幾幅以鴿子為題的畫作,還將自己的女兒取名為“Paloma",即西班牙文“鴿子”的意思。畢加索曾經創作過一幅以銜著橄欖枝的鴿子為題的版畫,這幅畫被選為1962年國際和平會議的海報,成了舉世聞名之作。
在日本,鴿子是公園、寺廟里相當常見的鳥類,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們卻鮮少出現在傳統藝術創作中。鴿子過去被當作信使使用,所以報社曾經養過不少鴿子,但現在已經失去這種功用。而且有別于中國與西方,日本人通常不吃鴿肉,所以比起實體,鴿子似乎在藝術與影像的世界中更為吃香。
兔子
Rabbit
從淫欲的象征
一躍成為討喜角色
提香《圣母與小兔》
1530,法國巴黎盧浮宮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提香(TizianoVecellio)的《圣母與小兔》(TheMadonnaoftheRabbit)目前收藏于盧浮宮,畫中的圣母左手抓著一只兔子。可愛的白兔雖然和圣母十分相稱,但宗教畫中極少出現這種構圖。這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兔子因為多產,自古就被視為淫欲的象征,與邪惡掛鉤因此圣母與圣子的腳邊出現兔子,就代表純潔戰勝邪惡。這幅畫也是如此,圣母緊抓著兔子的動作,代表著克制淫欲之意。
無論東西方,自古都有吃兔肉的習慣,就算是避諱吃獸肉的日本,兔子也被視為鳥類的同類,以“羽”作為量詞來計數食用。意大利等地的肉店至今仍販賣兔肉,而且幾乎與雞肉沒有區別。現今的日本卻不再如此,著實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丟勒著名的水彩畫《野兔》(Feldhase)畫工非常精細,但畫中的兔子絕不是寵物,畫完后大概就被烹煮來吃了。
丟勒所繪野兔
兔子既可以食用,毛皮又有用途,自然成為狩獵的絕佳目標。西方剛出現靜物畫時,繪畫的母題多半為食材,成為狩獵戰利品的死兔子便是常見的題材之一。因為死兔子大多是倒吊起來的,因此表現其毛皮與質感是畫家們追求的重點。法國靜物畫家夏爾丹(Jean-Baptiste-SimeonChardin)就常描繪死兔子。在他后期作品《死兔》(StillLifewithTwoRabbits)中,石桌上躺著兩只兔子,一旁還有狩獵袋與火藥;主色調是沉穩的褐色,以深沉靜默的氛圍來呈現兔子之死,讓人思考兔子的死不單是因為被當作食材。
夏爾丹《死兔》
此外,兔子也常被擬人化。英國童書作家、插畫家碧翠克絲·波特(BeatrixPotter)創作的彼得兔,以及荷蘭設計師迪克,布魯納(DickBruna)于1955年創作的米菲兔,紅遍全世界。在藝術界原本被視為淫欲的象征、獵物的兔子,因為他們的妙筆,一躍成長為討喜可愛的角色。
Miffy
羊
Lamb
在宗教畫中
代表耶穌基督
蘇巴朗《上帝的羔羊》(LambofGod)
1630,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背景昏暗,臺上有只四肢被縛住的羊,是準備宰來吃的嗎?這幅畫出自17世紀在西班牙塞維亞一帶十分活躍的畫家蘇巴朗(FranciscodeZurbaran)之手,他被稱為“修道院畫家”所創作的作品幾乎全是宗教畫,這只羊當然也不例外,代表耶穌。對生活在干燥地區的游牧民族來說,羊是最重要的家畜,脂肪與毛都被視為珍貴的資源。羊奶營養豐富,羊皮則可加工制成羊皮紙等,用途廣泛。雖然日本除了北海道之外的其他地區幾乎不吃羊肉,但在***地區,羊肉可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動物食材之一,在基督教的起源地以色列也不例外羊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常被當成祭物獻給神,尤其在古代中東地區,羔羊更被廣泛用在各種宗教儀式上。《圣經》中常提到羊,將受上帝與彌賽亞引導的猶太人比喻成羊,《圣經·新約》也將背負人類罪惡、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比喻成犧牲的羔羊。
耶穌被視為神羔羊,也是引導迷途羊群的牧羊人。肩上背著一只羊的“好牧人”之姿,是表現耶穌的最古老手法。也因為這樣,羔羊成了象征耶穌與《圣經·新約》的特殊動物。相對于此,頭上長角的公羊則象征《圣經·舊約》。羔羊的英文是“lamb”,公羊是“ram”,兩者單詞不同,也作了清楚的區分。
西方藝術中出現羔羊時,肯定與耶穌基督有關。早期的基督教時代,地下墓室壁畫與馬賽克磚圖都以被小羊圍繞的牧羊人象征耶穌,圍繞牧羊人身旁的小羊們們則代表使徒。耶穌在其肖像,也就是圣像出現之前,多半以這種象征性的形態在藝術中呈現在基督教傳說中,最常以藝術形式表現的莫過于耶穌的誕生。許多以此為題的畫作中,都描繪著前來敬拜耶穌的牧羊人他們帶著四肢被縛住的羔羊,暗喻耶穌將為世人犧牲。有些描繪耶穌受難的畫作會在十字架旁畫上羔羊,或是像蘇巴朗的《上帝的羔羊》(LambofGod),直接以羔羊象征耶穌。日本人不太熟悉的羔羊,在西方卻被視為最神圣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