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就是洞察的能力,
洞察的洞是透的意思,
是完全通達的意思,
是完全明白的意思。
洞察的察是覺察,
覺察的標的是事實,
因此,
洞察就是通達事實,
或者說明白事實,
同理,
洞察力就是通達明白事實的能力。
跟洞察相一致的近義詞還有:
悟通、理解、感知、覺知等,
也就是說,
洞察力就是悟性、理解力、感知力、覺知力。
因此,也可以說是學習的能力。
洞察力的對象是事實,
事實有三層,
分別是:
1、現象層
2、規律層
3、本質層
現象層就是五覺可以感知的層,
也包括借助工具可以感知的一切事物,
例如:能量、磁場、空間等
規律層就是現象層的依附,
或者說一切現象都是規律的陽面,
一切規律都是現象的陰面。
也就是說,現象和規律具有陰陽關系。
我們對于事實的洞察過程是:
感知事實,
分析事實,
思考事實,
通達事實的速度和深度用洞察力來表述,
感知事實的速度和深度叫洞察感知能力,簡稱為感知力。
分析事實的速度和深度叫洞察分析能力,簡稱為分析力。
思考事實的速度和深度叫洞察思考能力,簡稱為思考力。
感知力的感是五覺的感覺和感受力,
感知力的知是意識的分辨和了知力。
因此:
五覺的感知現象能力叫覺察力。
意識的分辨現象能力叫觀察力。
儒教經典《大學》中的格物致知就是古人對洞察力的表述,
后世王陽明悟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真理,
因此說出格物就是致知的原理,
致知的知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真知,
真知本來人人具足,
所以說滿街都是圣人。
陽明先生知道洞察世間的能力必須修煉自己的致良知的能力的原理。
也明白了只要是圣人都具有通達事實通達真理的能力,
因為所有的事實就是真理,
真理就是真知,
真知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真正初心。
所以先生的四句教的最后一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因此,
致良知就是誠意正心。
這就是為什么陽明先生晚年只是修煉致良知的能力,
因為致良知涵蓋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只要致良知就具備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能力。
也就是說:
洞察力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能力,
執行力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能力。
洞察力和執行力是因果關系。
由此可見,
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執行力,
一切執行力都是洞察力的成果,
一切洞察力都是執行力的原因。
盲目的追求執行力是愚昧無知,
應該明白因果是完整的整體,
因果是不可分的絕對規律。
總結:
1、洞察力就是悟性,悟性就是學習力。
2、洞察力和執行力是因果關系。
3、圣人都是具有洞察事實的能力。
4、洞察力由感知力、分析力、思考力和合而成。
5、事實由現象、規律、本質和合而成。
6、現象和規律是陰陽關系。
特別提醒:
一、本頭條號是知識力的官方信息發布平臺,
知識力只分享腦科學領域的理論知識和具體***,
主要集中在:悟性提升、理解力提高、學習力倍增上。
二、文章內容基于兩個方向撰寫,
一個是腦科技的理論概念和理論邏輯,
一個是網友的留言評論涉及到的新角度或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