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的巍峨群山之中,甌江汩汩流過,青山挽著素色軟紗,環抱著秀麗的小城。天生麗質的蓮都,依水而生,以江為媒,“一峰落葉一峰云”是蓮都的景,“日日開門閱朝暮”是蓮都的人。
芳菲四月天,春和景明,正是采風好時節。“尋紅色印記·看美好‘窗口’”蹲點采訪活動在蓮都開展,來自全省十余家主流媒體的二十余位記者,來到“浙江綠谷”,順著江水奔流的方向,探尋“秀山麗水”的人間煙火。
“丹崖赤壁,峽谷洞天”說的正是東西巖。高聳的東西巖兩巖對峙江邊,奇峰突起,怪石嶙峋,巖洞羅列,形態各異,集怪、奇、險為一體。明朝進士何鏜曾這樣評價:“青田石門最勝,縉云仙都最奇,而穹隆崛起,怪偉環峙,莫過于宣邑東西巖。”
呷一口畬族姑娘熱情送上的涼茶緩解午后的燥熱,我們沿著石階,穿行在一派蒼翠中。山間的空氣是微涼的,有綠芽初露的生機、花瓣初綻的幽香、潺潺流水的清冽,還夾雜著淡淡的土腥味兒。輕觸巖體,泉水溫柔地順著手指的輪廓形成一個凹陷——這是它千百年來一如既往地侵蝕著巖壁留下的斑駁。目光所及是藤蔓和枝干分割出的別樣景致,陽光在樹冠鋪了層淺淺的光暈,明媚透亮。
十字峽在卓筆峰的北邊,是一個由四塊巨大的巖石組成的十字形山峽,也稱“一線天”,遠遠望去自成一體。當地導游告訴我們,峽谷里的巖壁凹凸相應,中間的縫隙十分狹窄,最寬處僅有2米,而最窄處不到半米。向上望去,長長的石階高聳入天。那高度,顯然是氣喘吁吁的我們不適合再度挑戰的了。
繼續向西巖前行,通往巖頂的步道只有一人寬,我們費了很大勁兒登上了最后幾級幾乎垂直的臺階。相較于蓊郁廣闊的東巖頂,西巖更為質樸,卻能獨享征服高山的樂趣。如曼德拉所言,“在登上一座大山之后,你會發現還有更多的山要去攀登。我在這里稍停片刻,悄悄地看一看周圍的壯麗景觀,回頭看看我已經走過的那段路程。”
下山時,我們在半山腰路過一處中國軍民抗日戰壕遺址。洞口低矮,山洞深長,一般成年人彎著腰才能前進。沿著石壁摸索著鉆過整個洞穴,一下豁然開朗,倚著崖壁的欄桿,眼前是一派恬靜美好的田園風光。青山連綿,簇擁著山腳的人家,不同色塊的田地拼接成畫,寬敞的盤山公路蜿蜒到深處。
絕美風光的背后是一項項生態制度的強力保障。從2011年起,麗水逐漸淡化GDP考核,醞釀實施分類考核。到2013年,省里對麗水作出“不考核GDP、不考核工業總產值”的決定,轉而調整為考核空氣質量和區域斷面水質達標率等生態指標。2018年12月,麗水成為國家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之后,進一步完善了推動GDP和GEP協同較快增長的考核評價體系。
領略了“秀山”的巍峨,再去感受“麗水”的柔美。有人說八百里甌江最美的一段在蓮都。我們穿過長長的櫻花長廊,直入古堰的腹地。走過一座北宋年間建造的“上通行人,中引坑水,下流渠水”的“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橋”,我們到了堰頭村。
堰頭村位于通濟堰的壩首,是浙西傳統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村落臨渠而建,堰渠兩岸散落著十棵千年古樟。歲月悠悠,滄海一粟,古樟樹顧自生長,默默捍衛著堰渠,守護著村落,看盡花開花落,人來人往。景區講解員告訴我們,這里的村民大多姓葉,是明代國師葉法善的后人。
走在石頭鋪成的老街上,古樸村落的煙火氣撲面而來。一對夫婦正在自家的店鋪前擇菜。妻子告訴我們,這家店已經開了十幾年了,籃子里的艾草要拿去做清明果。“特產要不要來點?”她熟練地問道。除了小商鋪、飲品店,還有不少民宿的招牌。隨行的當地記者告訴我們,小小一個堰頭村就有7家農家樂,20家民宿,幾乎家家戶戶當老板。在堰頭中心村,村民每年的人均收入可以達到4萬元以上。
從古堰前往畫鄉需要乘船。泛舟江上,來自甌江和松陰溪的江水在此交匯,雨后的江水裹挾著泥沙,沒有了往日的明凈,水面被切割成青黃二色,涇渭分明。古堰畫鄉浸潤在微涼的雨中,在江面上鋪陳開來,一時間,船上只留下清脆的快門聲。一位記者不禁感嘆,這就是蘇軾筆下的“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與承載了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堰不同,畫鄉是藝術家們傳播當地山水風貌的“窗口”。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生活在甌江兩岸的麗水本土油畫家們受到法國巴比松畫家精神的鼓舞,用畫筆反映麗水特有的山水,逐漸形成了“麗水巴比松”這個中國本土油畫派的典型代表。一個產業融合集聚、充滿現代氣息的藝術小鎮也應運而生。
粉墻黛瓦的藝術街區中出現了兩層樓高的“大黃蜂”,古樸的木門后飄來馥郁的酒香和牛肉在美拉德反應下產生的風味,夜晚的霓虹燈映襯著參天古木下游客合影時的笑臉……這個獨特的小鎮似乎打破了歷史時間和地理空間的限制,藝術和文化在古今、中外的融合中達到一種微妙平衡。
站在石板路的盡頭回望老街,市井的喧囂淹沒在畫鄉的純美之中。臨街有一棵櫻桃樹,水珠晶瑩地綴在***圓潤的櫻桃上,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落在店鋪前進進出出的游人腳邊。密密層層的爬山虎攀上了音樂酒吧的外墻,重重地垂著,背后還藏了一塊用亮麗油彩寫成的英文招牌。綻著的鵝黃是小雛菊,枝干纖細小葉舒展的是茉莉,修長寬厚翠綠光滑的是朱頂紅……人們將自家的花搬到了街角,壘成小小的景觀,有文人雅客的情趣,也有人間煙火的溫馨。
今年年初,古堰畫鄉著手打造“全省景區微改造試點”。未來,景區將結合本地特色文化與市場潮流熱點,舉辦文創微市集、“二十四節氣”雅集活動,同時推動更多文化元素與旅游產品的深度對接,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推廣巴比松文化、詩路文化,打造以甌江詩路為主題的特色民宿和度假***。
蓮都,這座甌江水滋養的城市,正用她的人文底蘊溫養著當地的文化品格,用獨享的自然恩惠成就“安其居,樂其業”的美好圖景。
作者:林婧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