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是新中國首次在國外進行的戰爭,也是面對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的戰爭,是我軍的驕傲。
雖然時間過去了70年,但國人依然對這場戰爭津津樂道,志愿軍的英勇頑強叫人敬佩不已。
可是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哪怕強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還有走麥城。一支軍隊也是如此,戰無不勝是不現實的。朝鮮戰爭中志愿軍也并非是完全的贏家,雖然五次戰役都是我軍發起的,但是第五次戰役我軍是慘勝,留下深刻的教訓。
1951年4月22日,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關于"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志愿軍后續兵團到齊后"再進行有力的新的戰役"的指示,經與人民軍商定,在"聯合國軍"實施登陸之前發起第五次戰役。
對于戰場戰役,我軍高層覺得志在必得,穩操勝券。
因為形勢對我軍有利,不是小好、中好,而是一片大好。
兵力上,中朝聯軍的總人數高達130萬人,而“聯合國軍”只有34萬余人。
武器上,之前志愿軍的武器裝備非常落后,屬于萬國造。但此刻,從蘇聯購買的第一批三十七個師的裝備已經交貨。
各師都成立了炮兵團、高炮營,各團也成立了無后坐力炮連、高射機槍連、以及讓美軍聞之色變的一二〇迫擊炮連。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軍隊的裝備提升了一個檔次。
精神面貌上,我軍經過四次戰役,已經熟悉了戰場環境,也積累了跟美軍作戰的經驗,戰斗力逐步提高,士氣空前高昂。
因此,我軍高層對局勢非常樂觀,認為只要發動第五次戰役,美軍被趕到三八線、三七線、三六線,甚至趕下大海都不是問題。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樂觀,當時是后方樂觀,前方謹慎。
身為志愿軍副司令的鄧華,韓先楚,洪學智等多位志愿軍高級將領,憂心忡忡,不看好即將進行的第五次戰役。
因為志愿軍雖然在多方面占據優勢,但是我軍有個短板,那就是后勤保障不到位。由于制空權還在美軍掌握中,隨著戰線延長,補給線被切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一旦那樣,兵力再多,武器裝備再好,都是白搭。
而且第四次戰役在4月剛剛結束,經過三個月的連續苦戰,我軍人困馬乏,亟需休整。
因此,鄧華他們不愿意馬上進行第五次戰役,至少他們不贊成主動出擊的戰術。
要打也是誘敵深入,等敵人來到金化,鐵原地區再打。
這樣的話我軍就能以逸待勞,占據主動,將敵人分割包圍,一口口吃掉。
不過彭德懷在請示中央軍委之后,決定進行第五次戰役,主動出擊,各大兵團無條件執行。
就在第五次戰役打響前,美軍進行了一次人事調動,也成為我軍的不利因素,直接影響到了這次戰役。1951年4月,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被解職,馬修·邦克·李奇微走馬上任,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跟麥克阿瑟的自負、狂妄、高高在上不同,李奇微是個非常清醒的軍事家,他喜歡親臨前線,了解敵情,以便做出正確決策。
與麥克阿瑟相比,李奇微更善于與時俱進,更擅長冷靜分析對手的弱點。
比如,李奇微發覺志愿軍習慣夜間進行穿插運動,在敵后造成混亂,而每夜大概能穿插20余華里。
于是美軍發揮機械化優勢,在夜間主動后撤大約20多華里,讓志愿軍穿插時一無所獲。
當志愿軍白天停下來的時候,恰好出現在以逸待勞的美軍預設陣地前,遭到美軍火力的狂轟;這就是收效很好的磁性戰術。
由此可見,李奇微的確是個可怕的對手。
李奇微經過觀察和情報分析,得知志愿軍的第9兵團、第3兵團和第19兵團已經入朝。
兵力的增加讓中國軍隊的油料、彈藥、食品等物資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
于是,李奇微悄悄將美軍的飛機增加了2000架,一下子增加了兩倍,達到3000架。
這么多飛機來到朝鮮戰場,目的只有一個——空襲中國軍隊后勤補給線。對此,我軍高層全然不覺,仍然信心滿滿打響了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宋時輪9兵團、楊得志19兵團分別向美軍左右兩翼同時發起進攻。
其中19兵團強渡臨津江,向議***迂回穿插。
王近山率領的3兵團則從中路挺近,將西線兩邊美軍分割開。
朝鮮人民軍2個軍團則負責牽制東線美軍。
第五次戰役打響后,我軍初戰告捷。
左翼宋時輪9兵團挺近30多公里,將南朝鮮六師和美24師擊潰,其下轄的40軍打到了加平附近。
中路進攻的王近山3兵團也圓滿完成任務,切斷了西線美軍兩邊的聯絡。
右翼進攻的楊得志第19兵團下轄的第63、第64、第65軍,也圓滿完成任務,突破臨津江,在雪馬里殲滅英軍29旅中的比利時營和英軍的王牌部隊“格羅斯特營”。
但鮮為人知的是,64軍和65軍在臨津江打得非常艱苦,付出了沉重代價。
對此,志愿軍高層都不忍提起。
多年以后的中國軍史在敘述到這次慘敗的是,也都是語焉不詳、一筆帶過。
關于這次臨津江戰役,中國軍事專家也不愿多談,只是異口同聲地說:“它(臨津江戰役)是志愿軍戰史上的一次重大教訓.”
志愿軍第五次戰役中的64軍和65軍為什么會血灑臨津江?當時64軍的任務非常艱巨,他們擔負著突破臨津江之后向議***穿插的重任,渡江時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
結果輕松渡江之后,發現敵人有意放他們渡江,好將他們殲滅。
這就是說,64軍落入敵人的圈套。
過江之后,64軍立即遭到了來自美軍地面和空中的狂轟濫炸,傷亡慘重。
但是志愿軍戰士依舊義無反顧按照原定計劃向南沖鋒,一路上他們沖破了美軍7道防線,殺出一條血路,前進了60公里,并且攻占了議***旁的制高點道峰山,漢城以北敵軍的退路被切斷。
但是他們孤軍深入,被蜂擁而來的敵人團團包圍。
經過三天四夜激戰,64軍主力血灑臨津江畔......
楊得志將軍得知64軍身處險境,急忙下令65軍兩個師趕往增援。
他們與64軍會師之后,陷入敵人包圍。
5個師共計2萬多人馬全部被包圍在臨津江南岸,大約20平方公里的狹小開闊地寸步難行。
整整兩天兩夜的時間里,美軍的飛機和火炮肆無忌憚地向他們狂轟濫炸,臨津江南岸尸橫遍野,江水都被志愿軍戰士鮮血染紅。
此戰志愿軍損失有多大?當時在臨津江南岸,陷入重圍的有志愿軍5個師,按照我軍編制,每個師在1.3萬人左右;5個師大概有6萬余人。
6萬余人在一塊開闊地上,被美軍炸彈和炮彈狂炸了兩晝夜,傷亡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其他志愿軍部隊的處境也不樂觀。
63軍渡江之后,全軍斷糧,且背水作戰,處境危險。
傅崇碧當機立斷,決定全軍撤過北漢江。結果到了江邊,發現美軍竟也到了。
情急之下,傅崇碧命部隊戴上繳獲的敵軍鋼盔,大搖大擺地徒涉過江。美軍以為63軍是韓國部隊,竟然輕易將他們放了過去。
中路的王近山3兵團和西路的宋時輪9兵團也陷入被動,在機械化的美軍面前非常被動。
這時候,彭德懷如夢初醒:“我軍后勤跟不上,部隊沒有彈藥和糧食,制空權被美軍掌握,看來速戰速決不現實,只能打持久戰了!”
此后,志愿軍在三八線附近轉入全線防御,并在防御戰中殲滅部分美軍,范弗里特命令美軍由進攻轉入防御,第五次戰役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