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類文藝史,高峰林立,星光熠熠。創造新的文藝高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對中華優秀文藝傳統、世界優秀文化成果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邀請專家學者縱橫古今,通過整體觀照和案例分析,總結文藝貫徹“兩創”方針的經驗,希望提供有益啟示,合力筑就新時代文藝高峰。
——編者
核心閱讀
既“各美其美”、體現中華美學精髓、彰顯中華審美風范、傳播中國精神,又“美美與共”、符合世界進步藝術審美潮流——期待作家藝術家創作出更多這樣的優秀作品,讓中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總書記向廣大文藝工作者發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號召。深入貫徹“兩創”方針,充分吸納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文化藝術成果,創造具有中國氣派、反映時代精神、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是當代作家藝術家的重要課題。
堅實基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實現“兩創”的堅實基礎何在?
不忘本來——表明了中華民族秉持的文化自信和歷史意識。中華民族有著從未斷裂的幾千年文明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偉大思想家留下的哲思華章,有著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各個時代的優秀文藝傳統,有著“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的中華美學精神和藝以載道、怡情養心的中華美育傳統,更有中國***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傳統……我們理應從歷史縱向上充滿自信地“各美其美”,學習繼承好先輩為我們創造的豐富文藝遺產。這也正是實現“兩創”的堅實基礎之一。且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他的小說名篇《狂人日記》《阿Q正傳》的創作成就,與他“不忘本來”地研究撰寫《中國小說史略》和《唐宋傳奇》等汲取的創作營養密切相關。我們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在“不忘本來”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古為今用。
吸收外來——彰顯了中華民族放眼世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懷與氣度。我們尊重人類文藝的多樣性,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如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一樣,我們要深信,中國人民的文藝情懷與各國人民息息相通,交流促進繁榮,互鑒推動發展,共存才百花齊放。魯迅在文學、美術領域里創作的顯著實績,也與他力倡“美人之美”、介紹域外小說、研究世界版畫并從中汲取創作營養密切相關。巴金的小說名著《家》、曹禺的成名話劇《雷雨》,都有他們成功借鑒外國文藝的烙印。
我們既要防止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排外傾向,也要防止“以洋為尊”“唯洋是從”的傾向,提倡“拿來主義”,辯證取舍,為我所用。
中華文藝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從時間上,我們要不忘本來,各美其美,堅守中華美學精神,彰顯中華美學風范,弘揚中華美育傳統;從空間上,我們要吸收外來,美人之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樣,我們的文藝才能既“立地”——深深扎根于腳下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大地,接住地氣、增加底氣、注入生氣,又“頂天”——高瞻遠矚地把世界各國的優秀藝術盡收眼底,學習借鑒,從而為不斷實現“兩創”奠定堅實基礎,在世界文藝交流互鑒中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
實踐路徑: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
“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都是為了“面向未來”、實現當代文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那么,這種“轉化”與“發展”的正確路徑何在?
***總書記深刻闡明實現“兩創”的實踐路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文化藝術實現“兩創”的實踐路徑,便是“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兩創”鮮明的實踐品格。
“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無論是“不忘本來”的時間縱向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藝,還是“吸收外來”空間橫向上的外國優秀文藝,都要適應當代中國文化,做到與當代中國的世情國情相適應。文化是人的生存狀態,文藝是人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的創造。對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轉化”“發展”,實踐路徑必須當代化、中國化。芭蕾舞這種藝術形式從外國傳來,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們,正是完美地令其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千錘百煉地探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造就久演不衰的當代化、中國化的芭蕾舞經典作品《紅色娘子軍》。
“同現代社會相協調”——現代社會已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今世界是***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已經呈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文藝的服務對象、工作方式、機制手段出現許多新情況、新特點,而且文藝創作生產隊伍、格局、人民群眾審美需求、文藝作品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都發生很大變化。因此,“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就是要與時俱進地與正在變化的新情勢相協調,緊跟時代,調查研究,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在“協調”上多下功夫。這樣,才能為實現“兩創”開拓道路,營造良好氛圍。近年來,為繁榮發展中華戲曲藝術而實施的“京劇音配像工程”“京劇像音像工程”和“京劇電影工程”,運用現代傳播手段,便是實踐“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功范例。
理想境界:融會貫通美美與共
深入貫徹“兩創”方針,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總書記殷切期望:“我們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并不排斥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兩創”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合璧、融會貫通——通向“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兩創”通向理想境界,首要的是在創作思維上摒棄非此即彼、好走極端的片面單向思維,代之以把握兩端、關注中間、兼容整合的全面辯證思維——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合璧、融會貫通。只有創作思維真正實現了這一變革,才能通向美美與共的理想境界。
“與共”的過程,就是交融、整合、貫通、轉化、創新的過程。哲學家張世英積一生研究中西哲學、美學之成果,認為中西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完全可以交流互鑒,互補生輝,共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的21世紀人類新哲學。哲學如此,美學亦然。果如是,我們就能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借鑒中超越。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正在大膽探索,守正創新,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與手段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融合、藝術要素與高新技術相輝映。既“各美其美”、體現中華美學精髓、彰顯中華審美風范、傳播中國精神,又“美美與共”、符合世界進步藝術審美潮流——期待作家藝術家創作出更多這樣的優秀作品,讓中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圖片來源:影像中國
制圖:張芳曼
《人民日報》(2020年05月19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