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創新,就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凡事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敢于質疑現有理論,勇于開拓新的方向,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2013年7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的講話
【出處】
這是一句成語,出自宋代黃庭堅《拙軒頌》。
【釋義】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啟悟】
“打破砂鍋問到底”,代表著人類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沒有好奇心,我們就提不出問題;沒有問題,社會就很難進步。如果說科學真理是大海的彼岸,那好奇心一定是黑暗中閃爍的燈塔。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除夕前后,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將開始它的環繞火星之旅。“天問”之名,正取自古代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每一次“問”,背后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定程度上,一部科學發展史,就是人類在好奇心驅使下不斷向前探索的歷史:伽利略看吊燈搖晃受啟迪,發現了單擺等時定律;牛頓看蘋果落地受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從洗澡中得到啟示,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定律;魏格納在病中看世界地圖時突發奇想,創立了大陸漂移說……從航天發射到深海科考,從人工智能到生物技術,無論是基礎科研還是技術開發,新中國的科學研究每邁出一步,都能挖掘出許多好奇心的故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總對新鮮事物抱有一份好奇心,年近60歲還從頭學習計算機語言;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是因為小時候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點燃了自己的科學夢想;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俞大鵬,30多年來始終保持一顆對科學的童心和好奇心,在納米線材料和量子科學的研究道路上孜孜以求,勇攀高峰……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總書記頻頻提到“好奇心”,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因為有好奇心存在,人類認識世界的維度才會不斷拓展;因為有好奇心指引,才可能有“一念非凡”的靈感閃現。永葆好奇心,我們才能以“格物致知以窮其理”之精神、以“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之鉆勁、以“越是艱險越向前”之毅力,找到破解科學難題的正確途徑,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作者:閆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