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紅書、B站、抖音等平臺搜索“拒絕外賣的第xx天”、“懶人調料:在家也能吃xxx”、“懶人福音:xx醬料”等關鍵字,都會出現大量的搜索結果。
因為方便快捷的特性,復合調味品被俗稱為“懶人調料”。如今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加快,親自下廚的時間有限,想要在時間和經濟都允許的范圍內實現“美食自由”,除了點外賣,還有一種辦法——食物原料自己準備,調料使用現成的。這就需要借助復合調味品了。
至于餐飲端,隨著對于效率的要求,復合調味品需求特別是在連鎖餐飲品牌中也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現在,大到老牌肉制品公司,小到剛經歷pre-A輪融資的新品牌,都試圖在“懶人調料”賽道分一杯羹。
在業界看來,中國的調味品行業經過40年的發展,已進入百花齊放的節點,復合調味品的復合的功能、香型已非常受到廚師的青睞以及追捧。近3年來,中國市場的復合調味品賽道得到高速的發展。
“懶人調料”在爭奪誰的味蕾?
民生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我國復合調味品市場可以分為雞精、中式復合調味料、西式調味料、日式及東南亞式其他復合調味料四個部分。中式復合調味品是復合調味料第一大品類且增速最快,2016年中式復合調味品市場規模為315億元,占36.9%,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634億元。
日前,第一財經記者隨機走訪了多家不同類型的超市發現,粉末狀和液體的復合調味品都有供應,且大多是中式復合調味料,還可進一步細分為火鍋底料和菜譜式快速調味料。頤海國際(01579.HK)是火鍋底料的代表品牌,味好美和天味食品(603317.SH)旗下的好人家則是比較常見的菜譜式快速調味料品牌。
此外,第一財經記者在數個電商平臺搜索“復合調味品”,發現出現的品牌數量較線下超市更多,包括海底撈(06862.HK)、高更科技(870909)旗下極美滋、味好美、李錦記、恒順、大紅袍和鳳球嘜等。
事實上,不僅是年輕人在家里使用“懶人調料”,***、餐館也不會拒絕“懶人調料”的存在。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劉光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渠道結構來看,復合調味品的餐飲端(B端)約占40%,家庭端(C端)約占50%+,其余則是加工端。至于用戶畫像,B端以大型連鎖餐飲為主,但近年來在小B的滲透率也逐漸增加;C端,從年齡看多為年輕人(25歲~35歲),從城市看以三線城市以上為主。”
從事廚師行業20余年的劉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和餐廳對復合調味品是有需求的。“復合調味品的配比是經過精細量化的,譬如糖醋汁、紅燒豬尾巴汁、紅燒鵝汁、甲魚汁等。就算是廚師親自調的料沒有經過精細量化,可能造成菜品不穩定的情況,而復合調味品可以保證同類菜品味道一致。但不是說有了復合調味品,廚師的水平就無法體現了,實際上廚師的水平還可體現在原材料的選擇和火候的掌握等方面。”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日本、韓國復合調味品占比分別為73%、66%和59%,而中國復合調味品滲透率僅為26%。
既然復合調味料品牌、種類繁多且不乏供應渠道,市場需求也存在,為什么當下的滲透率還如此之低呢?
劉均說出了餐飲端的痛點:“復合調味品***目前還沒有大批量使用,是因為還沒有足夠的供應商提供貨源,也就是說沒有足夠多的工廠大規模生產并投入市場。如果有,***和餐廳肯定會更多地選用,進行嘗試,來保證菜品的穩定。目前在餐飲端使用復合調味料較多的是餐飲連鎖加盟店,而不是非連鎖的個體餐廳、***,因為復合調味品有利于幫助連鎖品牌保證各家店菜品的口味統一。而對于一些非連鎖的***和餐廳,他們會在內部使用自制的精細量化的復合調味品,但沒有在工廠大規模生產并投入市場。”
在成本方面,劉均認為,復合調味品成本比親自調油鹽醬醋稍微高一點,因為配方本身的價值會包括進價格。
不過,對于餐飲端復合調味品的供應量不足問題,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的看法較為樂觀。“至于餐廳這一塊感受到的復合調味品供應量不足,可能是階段性問題,整體來說整個復合體的產量還是非常充足的。這方面的供應在半年左右得到提升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
“兩頭尖,中間空”的競爭格局
天眼查數據顯示,從投融資情況看,復合調味品近五年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截至2021年9月,已獲得5起融資,總額達3.4億元。
不久前的9月7日,專注家庭調味品的“小熊駕到”完成了A輪融資;8月5日,中式復合調味料品牌“朝天門碼頭”獲得1億元Pre-A輪融資。7月15日,新銳潮汕風味食品公司“仙味爺爺”宣布完成60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由源碼資本領投、高瓴創投跟投。6月3日,復合調味品公司美鑫食品完成A輪數千萬人民幣融資,由金鼎資本獨家投資。
回溯至2020年,復合調味料賽道的融資動作也不少。“小熊駕到”剛完成了pre-A輪融資,川味佐餐品牌飯掃光斬獲深創投上億元B輪融資,澄明食品獲得嘉御基金、不惑創投等機構6000萬A輪融資。
除了上述剛獲得投融資的新興品牌在做復合調味品,龍大肉食(002726.SZ)、海天味業(603288.SH)、千禾味業(603027.SH)、李錦記等傳統調味品勢力也已加碼該賽道。
龍大肉食和雙匯兩大肉制品龍頭企業旗下均有復合調味品,龍大肉食有川式調味品,雙匯則有炸醬面拌醬及骨湯等。千禾味業則主打川式風味,用一包調料5~10分鐘即可做川菜,李錦記旗下也有叉燒醬、排骨醬等中式復合調味品。
此外,還不得不提到海底撈火鍋調味品的獨家供應商頤海國際。其不僅售賣火鍋料,也推出了包括麻辣香鍋、酸菜魚等幾十種中式調味品,“快手小廚”就是頤海國際旗下最具代表性的中式復合調味品的子品牌。海底撈會不斷推出新口味的鍋底或調味產品,而這些產品也會體現在非堂食的單賣品方面。在海底撈的門店內,第一財經記者看到火鍋底料等可以單獨出售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包括調味料等在不少電商平臺也在銷售。尤其在去年發生疫情后,自熱鍋、單調味料單品等可以“宅在家即食”的產品熱賣,頤海國際的方便速食產品收入在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長了95.9%。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去年3月,頤海霸州方便速食生產線每天自熱小火鍋的產能在1000件左右(18盒/件),隨著人員產能的提升,1個月后該生產線小火鍋的產能提升至4000件/天。頤海國際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6.31億元,同比增18.60%,公司關聯方業務受益于海底撈經營恢復,對底料的需求增加。從頤海國際角度而言,其以前是海底撈做火鍋底料的部門,之后獨立出來做了一家公司,現在更是將調味料、底料的時生意做大,其還發現,把產品應該做成年輕人喜歡的低糖、低鹽和低脂類型,且在包裝方面,隨身攜帶的小盒裝更受歡迎,隨手撕開就可以配著吃一頓飯。這種“懶人”方便食品吃法就是消費場景的變化,而這也給了海底撈、頤海國際等業者不小的商機。
“小熊駕到”CEO校雋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目前以c端業務為主,未來發展也會考慮B端。”在校雋勇看來,“懶人調料”的市場主要是90后帶來的。“他們不太會做菜,餐飲和外賣讓他們但對口味的要求又很挑剔,不像以前50后至80后的人群都會做幾個家常菜。”
談及賽道的未來,校雋勇表示:“第一批90后已經30歲了,這個賽道應該是餐飲行業的未來。”據了解,目前小熊駕到的產品以及計入華東地區線下5000多家大賣場,線上渠道在淘寶、京東、抖音和快手均有布局。
對于當下復合調味品賽道的競爭格局,朱丹蓬認為,目前呈現出“兩頭尖,中間空”的這樣的競爭局面。“要么就是很大的像頤海國際這種,要么就很小的,像川渝區域的很小的品牌。那中間這一塊的話基本上沒有太多的中大型的企業。這也給很多的中小型的企業也帶來了高速發展的紅利,例如說像天味食品,原來也是一家很小的公司,那在整個餐飲行業高速發展的這個紅利推動之下,其高速發展并上市。”
至于未來何種類型企業能在這個賽道上跑得遠,朱丹蓬認為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其供應鏈的完整度一定是非常好的;第二,品質的保障也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第三,場景的應用的廣度要非常火;第四,整個品牌的呈現以及傳播也要做的比較不錯。那還有一個就是服務售后體系要比較完善的,這樣才能夠在比較激烈的競爭當中能夠勝出。
劉光意則認為,餐飲端,具備顯著成本優勢、研發能力較強、能夠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公司更容易勝出。家庭端,研發能力較強、具備品牌認知度和渠道管控能力的企業容易勝出。未來復調競爭格局仍然相對分散,原因在于復調品類眾多,呈現顯著的地域差異(例如川式調料和廣式調料),都有自己的品類稟賦,例如川式調料企業很難做廣式調料,反之亦然。
競爭激烈的背后,該賽道的增長空間如何?
據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復合調味料市場規模約為1500億元,2021年將達1658億元。可見,隨著家庭端消費者生活節奏的加快,餐飲端對于效率的要求,復合調味品需求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復合調味品行業處于成長初期,從人均消費量、滲透率、產品種類、競爭格局來看,較國內醬***業和日本、美國復調行業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劉光意表示,復合調味品賽道預計未來3年復合增速為13%,背后驅動力一方面在于餐飲端的連鎖化與標準化,因為復調節省成本,且會讓菜肴口味穩定,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家庭端的外食消費與懶人經濟。
(文中“劉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