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即便是不可一世的皇帝,也躲不過一死。不管你愿不愿意,早晚都得一死。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可以選擇死法,100%的人都會選擇“壽終正寢”,離開人世。
在中國,“壽終正寢”不是什么恐懼的事情,相反是一種美好希望,是一件人生三大幸福之一(生得好,過得好,死得好)。形容人類頤養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沒有經過任何疾病的折磨。
劉熙《釋名·釋喪制》:“老死曰壽終。壽,久也;終,盡也。生已久遠,氣終盡也。”
人活到了生命盡頭,油盡燈枯即謂“壽終”。活得長壽是中國人的最高理想,民間俗語中有一句話叫作“五福臨門”,“五福”中竟然有兩福都跟壽命有關。
所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五福”第一福就是“壽”,古人常說人過七十古來稀,然而卻把高壽卻定在了“一百二十歲”,十分有趣。
古人將壽命分為上、中、下三壽。《莊子·盜跖》篇中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孔穎達在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所作的正義中說:“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
一百二十歲是人活得最長的年壽,因此就用這個最長的年壽來比喻“壽”。再活得更長可就過分了,三國時期嵇康在《養生論》開篇就寫道:“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按照這個說法,活到六百歲的彭祖,陳摶完全算的上“妖怪”了。
五福第三福是“康寧”,就是“無疾病”;而第五福是“考終命”,古人認為:“各成其短長之命以自終,不橫夭。”按照其天然的壽命長短自然死亡,沒有發生意外早死,也是一種福氣。
“五福”中的“壽”和“考終命”都跟壽命有關。高壽既是古人的追求,也是最大的福氣,所以按照古代的禮節,活到八十歲以上壽終正寢的,屬于“喜喪”。送禮不用白布,而是用紅色的挽聯和紅色的帳子,把喪事當作喜事辦,和逢年過節一樣。
說完了“壽終”,再說“正寢”。很多人以為是躺在床上安然睡去,其實大錯特錯。“正寢”是指一處具體的場所,還和古代帝王的宮寢制度有關。
古代帝王的宮寢制度稱作“六寢”。據《周禮》記載,周代有“宮人”一職,職責是:“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凡寢中之事,掃除、執燭、共爐炭,凡
勞事。”
“六寢”包括一座路寢和五座小寢。其中“路寢”又叫“正寢”,“路”不是指路邊,而是“大”的意思。凡是國君所居之處或使用的器物都用“路”來形容,比如“路車”即國君乘坐的大車,因此“路寢”又叫“大寢”,漢代開始稱為“正殿”,乃是天子或諸侯議事的地方。
這就是“正寢”一詞的由來,原指天子、諸侯治事的正廳,后來凡是房屋的正廳或正屋一概都泛稱“正寢”。
與“正寢”對應的還有“小寢”,就是天子或諸侯的寢宮,是休息娛樂的地方。
根據《禮記》記載,在周朝時期,黎明的時候,群臣從王宮的正門入朝;日出之后,國君出來巡視一番,然后退到“路寢”聽政;再然后派人出去巡視一番,大夫退了之后,國君才能退到“小寢”暫時休息。
因此,“壽終正寢”是“壽終于正寢”的意思,指年老時在家中的正屋安然逝世。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卷十中曾辨析過為何要“壽終于正寢”:“古所謂路寢,猶今言正廳也。故諸侯將薨,必遷于路寢,不死于婦人之手,非惟不瀆,亦以絕婦寺矯命之禍也。”
原來,古時諸侯死后,不能停尸于小寢,因為這是休息的地方,諸侯的妃嬪和近侍們都在此地,很容易借此干涉朝政或繼承人,因此一定要“遷于路寢”;議事的地方是士大夫們聚集之處,可以有效杜絕后宮之禍,此之謂“不死于婦人之手”。
如今很多人不明白“正寢”一詞的本義,而是將它泛用,用來形容所有人的自然死亡,其實這是不對的。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