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了解自己的姓氏!
薛姓文化
薛姓,是中國古老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氏族時期,得姓始祖為奚仲。關于薛姓的姓氏來源,一般認為有七:
源自任姓
相傳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黃帝的后裔。《姓纂》記載:黃帝幼子禹陽在顓頊帝時期受封于任國(山東濟寧任城),是為任侯,禹陽的裔孫以邑為氏,形成任姓。屬于以居邑為氏。
源自媯姓
出自虞舜裔孫齊國丞相田嬰的封地薛,屬于以居邑為氏。田嬰的兒子孟嘗君田文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被封在薛(山東滕縣),也就是故薛國之地。后來戰(zhàn)亂齊國被滅,田文的孫子田國、田陵遷徙到竹邑居住,并以故國封邑薛為氏。
源于匈奴族
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后來經(jīng)過戰(zhàn)亂、和親等,匈奴在很多方面都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在魏晉時期,紛紛改用漢姓,多以薛為氏。
源于鮮卑族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吒干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吒干氏源于鮮卑族,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北魏時期,孝文帝要求改革,吒干部改為薛氏。
源于突厥部
出自唐朝時期突厥薛延陀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薛延陀部是北方游牧民族鐵勒部的一支,由薛部和延陀部組成。相傳,薛部先祖本是漢族人,后來流落到漠北一帶,成立一個部落。為了表示不忘先祖,便以“薛”為部落名稱。
源于冒姓
武則天時期馮氏后裔馮小寶,因為販賣藥材,練就健壯身體,發(fā)跡后,就冒姓薛氏,改名薛懷義,后以此為氏。
源于蒙古族
元朝、明清時期,蒙古族改姓薛姓,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
1、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后裔子孫內(nèi)附于明王朝。以薛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2、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賜蒙古族托果齊為薛臺,又賜瓦刺部首領托歡為薛斌。很多族人有榮共嫣。
3、《氏族志》記載:蒙古族蘇尼特氏,后多冠漢姓為薛氏。
薛姓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諸多郡望: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東南),秦時置郡;新蔡郡(今河南新蔡縣),西晉時置郡;沛郡(今江蘇省徐州市),漢朝置郡;高平郡(今山西晉城),南北朝時置郡。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山東就是薛姓的發(fā)源地,并在此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秦漢時期,由于薛姓族人因仕宦而分布在中原地區(qū),因此薛姓的河南郡望由此產(chǎn)生。此后薛姓族人名人輩出,至今還是中國的大姓氏之一。
薛姓名人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薛姓名人是唐朝名將——薛仁貴。
薛仁貴,字仁貴,生于隋煬帝大業(yè)九年,出身于河南薛氏南祖房,是南北朝時期劉宋、北魏名將薛安都的后代。其祖上三代為官,曾祖父薛榮是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澄城縣公;祖父薛衍是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親薛軌是隋朝襄城郡贊治。因為薛軌早逝,導致家道中落,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只好以種田為業(yè)。
雖然少時貧賤,但良好的家世還是讓薛仁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雖然在人生的前期碌碌無為,但不得不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默默發(fā)出的女子這句話是不假的。
薛仁貴想要遷葬自己的祖輩墳墓,他的妻子柳氏就鼓勵薛仁貴:夫有高世之才,需遇時乃發(fā)。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何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xiāng),葬未晚。
于是,薛仁貴就去參軍了。
初露崢嶸
貞觀十九年(645年),薛仁貴從軍張士貴,遠征高句麗,在駐蹕山戰(zhàn)役中,正當李世民率領的大軍和高句麗軍隊死磕時,還是一名小兵的薛仁貴身穿白色戰(zhàn)袍,殺了出來,一邊大喊大叫,一邊軍刀亂砍,讓唐軍的士氣大漲,把高句麗大軍擊敗。
李世民戰(zhàn)后召見了薛仁貴,把薛仁貴封為四品的右領軍中郎將,負責鎮(zhèn)守玄武門。此后10年里,薛仁貴都沒有在史書中顯露出來。
忠心耿耿,得以重用
永徽五年(654年),天降大雨,導致山洪爆發(fā),直接威脅到了皇宮的安危,正在值班的薛仁貴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逃跑,而是沖進皇宮,把皇帝李治救了下來。薛仁貴對于皇帝對他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而李治也對薛仁貴的忠心較為贊賞,賞賜薛仁貴一匹白馬。薛仁貴依舊還是門衛(wèi),沒有變動。
后來李治讓蘇定方率軍出征西突厥,已經(jīng)42歲薛仁貴深知自己如不出征,就將老矣,于是就上奏皇帝,獻上良計:大軍出發(fā)之前,可以釋放西突厥俘虜,收買部落的人心,讓他們?yōu)樽约核谩?/p>
但皇帝看過之后,并沒有讓薛仁貴跟隨大軍出征,這讓薛仁貴很失望。但薛仁貴殊不知,自己的能力已經(jīng)被李治看在了眼里。
顯慶三年(658年),李治決定東征高句麗,封薛仁貴為副帥。程名振為主帥,出征高句麗,薛仁貴每場戰(zhàn)斗,總是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向披靡。大敗高句麗,斬敵3000余人。顯慶四年,擒獲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
三箭定天山
661年,邊境上的回紇部落換了老大比粟毒。粟毒看到唐朝正在征戰(zhàn)高句麗,于是決定反叛,李治派軍去鎮(zhèn)壓回紇,薛仁貴擔任副大總管,作為主力從南邊進攻比粟毒。李治還派軍在西南面圍堵了比粟毒。
兩軍對陣,比粟毒派出了十幾名將士殺到了唐軍的陣前,被薛仁貴三箭射殺了三個將士,比粟毒率軍撤退了,但薛仁貴窮追不舍,一路追趕,一路上活捉了回紇的三個部落首領。一位將士在回軍途中作出了“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官。”廣為后人傳唱。
革職除名
670年,唐朝為了打擊吐魯番和光復吐谷渾,出動五萬大軍送吐谷渾還青海,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但手下郭待封是郭孝恪的兒子,經(jīng)常違逆薛仁貴。薛仁貴制定策略,自己率軍先行,郭孝恪帶領糧草物資緊隨其后,但郭孝恪不聽,緩慢行軍,遭逢吐蕃大軍的襲擊,郭孝恪大軍慘敗,薛仁貴只好退軍,和吐蕃大將約和才得以退軍。至此吐谷渾全部淪陷。薛仁貴直接被革職除名為平民。
再度啟用
682年,東突厥叛亂,已經(jīng)69歲的薛仁貴,因為多年的流放生涯,身體已經(jīng)接近崩潰,但是接到李治的任用書后,顧不得身體的不適,從從距離長安3000里地的廣西,快馬加鞭,一路奔到了長安。
在見過李治后,又馬不停蹄地狂奔了2000里,到達云州前線。而東突厥一見到薛仁貴,立刻投降,但薛仁貴滿腦子都是建功立業(yè),挽救自己打過敗仗的名聲,不僅不同意,而且還率領大軍在后面狂追,斬殺了一萬多突厥軍,俘虜兩萬多人。
戰(zhàn)后第二年,薛仁貴就病死在前線,享年70歲。
史書評價:仁貴驍悍壯勇,為一時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