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昌都市貢覺縣養殖大戶多貢的阿旺綿羊群正在草原上吃草。群山連綿、草場繁茂,成群的阿旺綿羊成為貢覺縣靚麗的風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代玲攝
2008年,傳承千年的井鹽曬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曾是茶馬古道“明星鹽產地”的芒康縣,人們正在努力嘗試將電商經濟、旅游產業、文化創新等新元素融入古老鹽田。圖為村民在千年鹽田里勞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覃皓珺攝
在納西鄉洛松次仁的葡萄園里,負責質量監控的吳昌麗正在取樣。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代玲攝
古時的***昌都,是“茶馬古道”重鎮,從云南、四川而來的馬幫在這里集散物資,再深入***腹地。昌都解放70年來,這座藏東大地上的商路節點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在深山峽谷中建成了四通八達的路網,而且邁步走上了產業發展的堅實之路、電商發展的數字天路,兼具古老與現代發展元素的新型城市正在崛起。在昌都采訪的一個個故事中,記者逐漸描摹出這座古鎮新城的清晰樣貌。
昌都是哪里?它是***的東大門,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重鎮,位于川滇藏青四省區交界的橫斷山區。
昌都的山有多高?谷有多深?民間的歌謠說得清楚:“上山云里鉆,下山走江邊,對山喊得應,走路要幾天。”
昌都的路有多難多險?以前,人們經常說要考驗車技,就去跑川藏公路。“四壁云山押半空”“重疊川原道路長”是川藏公路的真實寫照。昌都就是川藏公路上的重要節點。
古時,一條茶馬古道演繹著藏東大地商貿往來的故事。今天,以現代化路網為基礎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發展給昌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昌都解放70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昌都市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走上了發展的康莊大道。
司機“跑運輸”不再心悸
1950年10月,***成功渡過金沙江,將五星紅旗插在了***江達縣崗托鎮崗托村的土地上。從此,“***解放第一村”成為崗托人的自豪。
橫跨金沙江的317國道從崗托村旁經過,南來北往的車輛吸引了一個少年的目光。1971年,這名叫貢松格來的崗托村14歲少年終于有機會走上了自己與汽車的結緣之路。
跟著親戚學習開車5年后,19歲的貢松格來東拼西湊了4000元,購買了他人生中第一輛汽車——一輛二手的解放牌卡車,成為崗托村第一個跑運輸的人。
貢松格來開著解放牌卡車走出崗托村,往來于昌都與***、成都等川藏地區。從運輸大米、面粉、日用品再到運輸鋼筋水泥,40年來,貢松格來一趟又一趟地穿梭于***和成都之間,見證了路的變化。
“剛開始跑運輸的時候,路面極窄,時刻都要盯著對面來車,如果有車,老早就要選好會車的地方。不僅如此,坑坑洼洼的土路對輪胎磨損也很大,常常一天要補兩次胎。”貢松格來回憶,當時經常遇到塌方堵車,最長的時候一堵就是一個月,帶的干糧吃完了只能餓肚子。
海拔4200米的矮拉山橫亙在江達縣和崗托村之間,成為貢松格來必須要翻越的大山,每次翻山都讓他膽戰心驚。
“山上氣候多變,風雪一大,只有沿著別人的車轍小心翼翼行駛才能確保安全。”貢松格來說,現在矮拉山通了隧道,原來翻山20多公里的路程被4.8公里長的隧道代替,不僅路程大大縮短,也更安全了。
昌都山高谷深,常常路的下方就是懸崖陡坡,江流奔騰,天險無數。以前在這樣的路上,貢松格來每跑完一趟都心有余悸。現在,隨著交通狀況改善,貢松格來很享受這段行程。
60歲后,貢松格來不再跑運輸定居***了。他買了一輛皮卡車代步,每年從***往返崗托兩三次。
“以前從村里到***順利的話要一周時間,現在只要一天半就到了。天險路段被一個個改造,路越修越好。”貢松格來說,如今他盼著高速公路能早日修到崗托村。
近代以來,一條茶馬古道沿著昌都三江流域的深山峽谷蜿蜒而行,各種物資全靠人背畜馱、棧道溜索運輸。川藏公路通車前,昌都幾乎沒有一米現代公路。解放70年來,從中央到***自治區都持續加大對昌都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規劃實施了一大批重點項目。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國家投資1100億元,相當于昌都全市2010年前固定資產投資總和的4倍,極大改善了昌都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昌都市副市長衛強介紹,截至2019年底,昌都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836萬公里,縣(區)通暢率達到100%,鄉(鎮)通達率、通暢率分別達到100%、93%,行政村(居)通達率、通暢率分別達到100%、68.8%,徹底改變了昔日出行全靠人背馬馱、走騾馬驛道的落后狀況。1995年昌都邦達機場通航并先后開通了昌都至***、成都、重慶、西安4條直達航線,每周航班達到80余架次,架起了連接祖國各地的空中走廊。
隨著土路變油路、架橋通隧道……貢松格來家跑運輸的車更新升級了7次。最后一輛運輸車為40多萬元的東風天龍卡車,無論車身和載重都遠超從前,貢松格來家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走南闖北讓貢松格來見多識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如今,他的幾個孩子都通過越來越好的道路找到了致富門路,做起了服裝、珠寶等生意,過上了富足生活。
路已經從昌都的發展瓶頸,成為了發展的重要機遇。像貢松格來一樣的崗托村人有的承包修路工程,有的跑運輸,大家通過越修越好的路走向了小康生活。
昌都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江世國介紹,“十三五”期間,昌都市完成交通投資336.37億元,比“十二五”同期增長202.98億元,是“十一五”的15倍。貫穿昌都境內的317、214、318國道改造升級,年拉山隧道、貢芒路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項目相繼建成通車,讓廣大人民群眾步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快車道。
阿旺綿羊與高原葡萄酒
從貢覺縣到芒康縣的公路鋪油通車后,將國道317和318連接了起來。公路沿線群山連綿、草原繁茂,成群的阿旺綿羊像一朵朵緊貼地面的“祥云”成為貢覺縣靚麗的風景線。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近5年來,阿旺綿羊成為昌都市重點打造的特色農牧產業之一。貢覺縣成立了藏東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在莫洛鎮幸福村建設的阿旺綿羊繁育基地,收購全縣的阿旺綿羊并進行短期育肥后統一銷售。
今年5月,阿旺鄉的養殖大戶多貢剛剛把300多只一歲多的阿旺綿羊以每只1800元的價格賣給了基地。“賣給基地,我不用再操心市場,可以甩開膀子養羊。”多貢說。
在基地,20余棟現代化羊舍整齊排列,飼料加工廠、肥料發酵車間、獸醫室一應俱全。
為了打造品牌,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效益,藏東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天津奧群牧業有限公司合作,從技術上降低阿旺綿羊的死亡率,以更營養的飼料配比和科學化養殖方式,提升阿旺綿羊的成品率和品牌價值。
“雖然貢覺縣養殖阿旺綿羊的歷史長達千年,但過去采用游牧方式養殖普遍是一年一胎、一胎一羔,繁殖速度慢、死亡率高,即便羊肉品質優、味道好,卻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化規模。”貢覺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格桑次仁介紹。
近年來,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貢覺縣投資1.6億元,逐步建成了集“培訓、科研、育種、擴繁、加工、物流、冷鏈、銷售”于一體的阿旺綿羊產業鏈,輻射帶動6200余名群眾參與到阿旺綿羊產業鏈建設中。截至目前,貢覺縣阿旺綿羊基地養殖規模達到3700只,繁育15569只,產值3088萬元;生產有機肥600噸,產值198萬元。
規模上去了,銷售也不能落下。2018年之前,當地沒有冷鏈運輸,阿旺綿羊產品雖好卻難以遠銷。
“隨著冷鏈卡車的引入和穩定冷鏈承運商的合作。從貢覺縣到成都形成了阿旺綿羊規模化生產和產業輸送的‘新路’,阿旺綿羊銷售額持續增長。”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干部、貢覺縣常務副縣長李敬說。
在昌都市區最繁華的地段,由貢覺縣與昌都市餐飲品牌聯手打造的“阿旺綿羊”主題餐廳成為地標。下一步,貢覺縣計劃在成都等城市開設“阿旺綿羊”主題餐廳。
高原秋風清涼,山間云煙如幕。跋涉于芒康縣的納西民族鄉近3000米的高山之間,只見一片片果實累累的葡萄園向山間延伸。“80后”創業者洛松次仁在這里創辦了***第一家葡萄酒企業。
從開著拖拉機運貨,到立下決心創業,將家鄉和家族古老的釀酒手藝變成改變生活的“收益”,洛松次仁時常在思考,納西鄉發展產業的優勢在哪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根據本地特色做到“因地制宜”,才有機會實現商業上的“適者生存”。這是洛松次仁的答案。
葡萄酒的手工釀制工藝,在納西鄉已經傳承了百年。但“酒香也怕山大溝深”,洛松次仁開拓出500余畝高品質釀酒葡萄園區,立志與合伙人共同打造出世界海拔最高、帶有高原獨特風味的有機葡萄酒。
2015年,在***自治區科技廳、昌都市科技局幫助下,洛松次仁在企業開設了“***高原葡萄栽培與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投入精力和財力鉆研最先進的葡萄酒釀制工藝。隨著品質不斷提升,其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在國際上斬獲了一個又一個酒業榮譽。
“我們創業的初衷,是將芒康縣傳承百年的葡萄酒手工釀制方式,轉變為現代化企業模式,讓大家致富,從茶馬古道走出時代的新路。”洛松次仁將企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產業化扶貧相結合,每年幫扶農牧民臨時就業700余人,幫扶百姓每人年增收達8000元以上。
2019年,芒康縣葡萄種植規模1.17萬畝,年產量達7200余噸,葡萄加工產值達7000余萬元。截至目前,相關產業共帶動種植戶1459戶9720人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3戶1039人,人均增收達6018元。隨著芒康縣葡萄酒產業的品牌升級和銷路開拓,更多當地鄉民將投身這份浪漫事業中,用古老技藝釀制出甜蜜未來。
茶馬古道的數字天路
距芒康縣城120公里的加達村內,一片片鹽田波光蕩漾,憑借傳承千年的井鹽曬制技藝,勤勞的鹽民們在這里繁衍生息。每逢高原上春暖花開,伴隨著桃花的芳香,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桃花鹽”由此踏上古道、銷往遠方。
雖然位于川、滇、藏文化交融的核心區域芒康縣內,在過去是“茶馬古道”入藏第一站上的“明星鹽產地”,芒康縣加達村的手工井鹽卻一度因為溝深路遠、產量不足,而在商業化制鹽大發展中陷入存續艱難的困局。
2008年,井鹽曬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和了解井鹽文化。
“要想打破僵局,把老手藝推廣出去,必須用適合新時代的新辦法,我們年輕人也要給家鄉出力。”來到加達村的游客時常能看到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姑娘,一邊直播著鹽田風光,一邊講解著古法制鹽技巧,她就是扎西拉姆。作為“90后”井鹽曬制技藝傳承人,扎西拉姆告訴記者,電商經濟、旅游產業、文化創新等新元素正融入古老的鹽田。
加達村全村共有2775塊鹽田,年產白鹽、桃花鹽約20萬斤。昔日“鹽民們”辛勤地鑿井、背鹵、曬鹽……工藝復雜、費時費力卻始終賣不出好價錢。扎西拉姆開始琢磨,怎樣才能為故鄉的井鹽增加附加值,進一步打開銷路。她開始嘗試通過網絡直播吸引關注、推廣井鹽文化,同時,通過與鹽類相關的保健品生產等商家合作,為井鹽增加附加值。
同樣在芒康縣,56歲的昂旺鄧吉手捧著印有自己頭像的“青稞餅禮盒”載歌載舞,錄制著充滿***和正能量的民族舞蹈。這位活潑熱情的藏族大叔,不僅在抖音平臺上擁有40多萬粉絲,更是當地創業致富的領軍人物。
“我的祖輩都以種青稞為生,青稞就是我們的寶貝。”昂旺鄧吉告訴記者,他希望通過提高青稞附加值讓更多鄉親一同致富。昂旺鄧吉坦言,如果沒有電商平臺,他這個老頭子可火不了。通過平臺互動,他把相關產品放到了商品櫥窗,不僅向粉絲們展示著積極樂觀的形象,更將家鄉的青稞產品推向全國。“我還打算學習更多電商知識,讓全世界知道我們家鄉的好產品!”昂旺鄧吉對未來充滿信心。
隨著村級電商服務站的建立、電商業務培訓的增加,電商正在改造著這條“茶馬古道”。截至目前,昌都市已建成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3個、O2O展銷中心5個、鄉村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16個、縣鄉物流配送中心2個。全市現有電子商務企業15家,從業人員242人。2019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4644.84萬元,其中企業間電子商務交易額2864.78萬元,網絡零售交易額1780.06萬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代玲覃皓珺翟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