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人世間》在央視一套的熱播,網絡上對這部熱劇的討論也眾說紛紜。有人說,《人世間》就是傷痕文學,作者的目的就是揭露和抹黑曾經的那個時代。甚至有人還懷疑電視劇中人們生活的環境,認為城市中不會有那樣的平房區。其實,說這種話的人,要么是沒有閱歷的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要么是一些雖有閱歷,但卻不想說真話的人。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類似于電視劇中的居住環境,不但在六七十年代的城市里很普遍,甚至在八九十年代還有很多,這就是城市中的“棚戶區”。這樣的棚戶區直到2000年之后,通過相關的“棚戶區改造”政策逐漸消失,這是我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的實事。
還有人說,那時候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都是興高采烈,歡天喜地,在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中走向兵團和農村的,而《人世間》里周家老大去兵團,父親去三線卻是難舍難分,不愿分離。對于這個問題,我只想告訴大家,理想、***無論什么時代都是年輕人不可或缺的成分,但是當人們面臨骨肉分離時,再高尚的情操都抹殺不了人倫和感情,當父子、兄弟、夫妻都天各一方時,那種思念、無助和煎熬是誰也無法回避的。
在電視劇《人世間》中周家父親去了重慶建設三線,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六十年代,中蘇交惡。東北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此地集中了很多軍工,能源企業,為避免與蘇聯發生沖突,造成損失,高層決定將一些重要的軍工企業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內地和西部山區,大批的東北國企工人也隨企業轉移到三線。很多三線工程雖由企業承擔建設,但卻由軍隊管理,因此,電視劇中出現了一個***干部來表揚工人的鏡頭。我所在的部隊就曾是遷往三線的國企,職工穿上軍裝成了部隊,被稱為“***工”,改革***后,我們部隊在1983年脫下軍裝“兵轉工”變成了國企。
有人說,《人世間》是抹黑那個時代的傷痕文學,是歷史虛無主義,我以為這種說法純粹是指鹿為馬。電視劇《人世間》是根據梁曉聲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原著《人世間》榮獲2019茅盾文學獎,小說所描寫的故事主要發生在改革***前的六七十年代。作為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我認為這個故事是真實的。由于文學創作不是喊口號,不是說大話,不是唱贊歌,需要描寫人物的命運起伏,就要挖掘人的思想感情的變化,當然就要描寫生活細節,這就是《人世間》中的人性。因此,一個寫了真實歷史背景下小人物生活細節的作品,就是具有人性的作品,不僅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而且是現實主義;講述真實的歷史故事,不僅不是抹黑時代,而且更接近于紀實。告訴大家一個基本常識,如果《人世間》是什么抹黑時代,能獲得茅盾文學獎嗎?如果是歷史虛無主義能在央視一套播出嗎?
那么,電視劇《人世間》難道就完美了嗎?當然不是,我覺得電視劇《人世間》最大的瑕疵在于故事發生地的江遼省吉春市這個奇怪的地名。我們都知道,作家梁曉聲是哈爾濱人,他創作了多部知青題材的作品,如《雪城》、《年輪》都曾改編為電視劇熱播,描寫的都是發生在他的家鄉哈爾濱的故事?!度耸篱g》也應該是發生在梁曉聲熟悉的家鄉。雖然大多數人都沒讀過原著,但是,我相信作者不會編出那么一個聽起來很奇怪的地名——江遼省吉春市,這個地名一定是電視劇編劇和導演的杰作。其目的無外乎想告訴觀眾,故事發生在東北,但又不好說是東北哪兒,于是,編造了一個江遼省吉春市。這里的江可以代表黑龍江,遼當然就是遼寧了,吉春就是吉林長春,妥妥地包含了整個大東北。
可是,電視劇中的松花江醬油廠卻已經點名道姓地證明了故事發生地,要么是吉林,要么是哈爾濱。還有就是其中的一句臺詞說,“還是我們東北涼快”已經告訴了觀眾,故事就發生在東北。根本沒有必要特意設置一個省市為故事發生地。另外,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也沒必要說明地點,讀者或觀眾在閱讀和觀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劇情和故事描寫都能感受到故事發生地在哪里。因此,我說,電視劇《人世間》中最大的瑕疵是劇中地名——江遼省吉春市。但總體而言,《人世間》是一部好作品,我下一步準備看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