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庚向,左水出右前方,收丁峰、申峰、庚峰、辛峰
丁方龍樓
左華表
遠拍*位
右華表
碑
前朝1
前朝2
捍門外水口
在龜背拍攝
前頓槍、屯兵山
丁方
拍白虎方
右望柱
鄒復勝,晚清高級軍事將領,民族英雄。在中法戰爭中,他與愛國將領馮子材將軍并駕齊名。史書對他記載較少,然而揭開塵封的志書,依然可看到他那閃光的人生足跡。他是興國縣長岡鄉石燕村人。名自福,號云松。出身貧寒,農家子弟,幼年喪父,母親守寡。青年時代靠肩挑販運石灰謀生度日。
他生于清道光17年(1837年),歿于清光緒28年(1900年)。22歲時逼于生計尋求當兵食戎的道路。又因念過四年私塾,少年時受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教育,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目睹***戰爭后,中國這塊豐腴的國土被世界列強瓜分蠶食的局面,他在咸豐九年(1859年),跪別母親,離家投軍營。從此奉朝廷之命,輾轉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參與鎮壓太平軍的戰爭。歷任千總、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等職。同治12年升為總兵,朝廷嘗"驤勇巴圖魯"(滿語譯音,勇士之稱)勇號。光緒元元年為皇帝召見,朱批記名提督。光緒2年署理巴里坤總鎮官篆務。光緒7年,督辦臺灣開山撫番暨查辦全臺流番社事務。光緒9年督辦越南等處外事。
鄒復勝曾以軍功欽命頭頂戴、賞雙眼花瓴,誥封建威將軍。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法國侵略者把矛頭指向越南北部和中國西南部,嚴重威脅我國安全。鄒復勝大義勇為,堅定地站到反侵略斗爭的一邊。
光緒九年(1883年)冬,法軍司令孤拔率600多名侵略軍,攜200多門火炮向駐防越南的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挑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中法戰爭"。
1884年"中法戰爭"中,為了抵御外侮,維護國家***,他舍生忘死、英勇作戰,與著名愛國抗法將領、原廣西提督馮子材將軍并肩作戰,邊關斗"法"。破法軍于鎮南關,乘勝收復諒山,取得了震驚世界的反法大捷。光緒20年(1894年),中國日甲午戰爭爆發。鄒復勝時逢帶病回家養病,聞悉國有難,即刻啟程赴京請戰。抵京之后,中日雙方已簽訂停戰協定。光緒22年10月,鄒復勝在京再次被皇上重用,委以提督天津總鎮篆務。
清光緒十一年(1885)3月23日凌晨,西南邊陲鎮南關外,炮聲隆隆,殺聲震天。
這是大清與法國侵略者在中越邊陲進行的一場殊死決戰。
鎮守南關防務的清將馮子材,早就料定中法必有一戰。鎮南關外二里多遠的東嶺,是法國侵略者進犯的必由之路,馮子材領兵連夜在此構筑一道長三里、高七尺,寬四尺的土石長墻,并在緊要處建堡壘,布置兵力,積極備戰。
這一天,2000余名法軍乘著夜色,手持新式長槍,在200多門開花火炮猛烈炮火的掩護下,向馮子材的守軍直撲過來。頓時,地動山搖,硝煙彌漫,沙石橫飛,陣地上彈片積了一寸多厚。中午時分,法軍已將馮子材趕修的5個堡壘,奪走3個,形勢萬分危急!
正在這緊要關頭,一彪人馬突然從斜刺里殺向法軍,與法軍展開了近身肉搏戰。為首一人,手持長矛,突入敵陣,長矛上下翻飛,如入無人之境。將士們緊跟其后,奮不顧身,紛紛沖入敵陣。只見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直殺得法軍鬼哭狼嚎,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見此情景,馮子材振臂高呼,率領守軍躍出戰壕,沖向法軍,與敵展開白刃格斗。
此時,關外的清軍游勇、地方上的民團以及劉永福的"黑旗軍",也紛紛趕到,與法軍展開了殊死搏斗,直打得法軍潰不成軍,狼狽逃竄。清軍乘勝追擊,直至關外二十余里,大獲全勝。旋即,清軍全線反攻,拿下文淵,攻克長慶,收復諒山,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
這就是清軍史上赫赫有名的"鎮南關大捷"。
在鎮南關大捷上首先沖入敵陣的將軍,名叫鄒復勝。
正當中越軍民同仇敵愾,準備繼續乘勝追擊,把法國侵略者趕出越南之際,清***下達了停戰的命令,鄒復勝等只好含恨回師入關。
中法戰爭結束后,鄒復勝因長年征戰,多處負傷,積勞成疾,只好回到石燕老家調養。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戰爆發。遠在家鄉的鄒復勝聽到清軍失利的消息,義憤填膺,立即帶病起程赴京請纓。可是,當他抵京后,中日已簽停戰協定。鄒復勝只好仰天長嘆!光緒二十二年(1896)十月,光緒帝再次召見鄒復勝,委其提督,署理天津總鎮篆務。同年冬,因舊病復發,再次離任回籍休養。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鄒復勝憂國憂民的心停止了跳動,病逝于長岡石燕老家。
名將鄒復勝祖墳風水---風水師的神奇預言
這個墳墓是愛國將領鄒復勝的祖父及父親墓,相傳華壽鄒云松(即鄒復勝)家境貧寒,以替人挑石灰為生,祖父、父親去逝,均停柩于家,無力安葬。有一位外地堪輿先生領著弟子,在興國看上一塊好地,去沒有人愿意用他。他偶爾結識挑石灰的鄒云松,把這塊寶地指點給他,并贈銀助葬。鄒云松安葬父祖后,出門投軍,軍旅之中屢立功勛,曾隨劉永福***和與馮子材一道在鎮南關打敗法軍,授威遠將軍,一品頂戴。
這個鉗記把這個穴位定為“武子觀兵”,斷定必發武貴,很快得到應驗。
墓碑碑文寫到:
武仙崠下一條龍,窯背崠上勢尊榮。
水幛層層重疊裹,陰機降脈產英雄。
武子觀兵形最肖,點穴恰在肚臍中。
峰巒秀麗情親切,分金坐度妙無窮。
高低深淺俱合法,陰陽裁剪奪神功。
文貴雖興不甚顯,鹿鳴宴罷震威風。
雷趕金羊武貴發,甲乙庚生命運通。
將略無雙推國士,名播華夷受皇封。
四代之間及五代,雖發貴兮未善終。
碑面重修或可免,若說起筋斷不容。
聊作俚歌為應證,復叮嚀兮宜信從。
地師涂周翰門人李斌倫同謹識。
(鄒復勝將軍去世后葬于興國長崗嶺。
原配夫人胡氏誥封一品夫人,繼配王氏、袁氏。
傳生七子,其中,
長子天爵,號桐蓀,清授中憲大夫;
七子天艮,號小云,清授奉直大夫。
后裔多居于大陸及臺灣等地。)
(部分文字來自鄒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