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春秋時代,烽煙四起。在各諸侯國中實力較強的有楚國和晉國,齊楚兩國是盟國,宋晉兩國是盟國。公元前594年,楚莊王派大臣申無畏出使齊國。
從楚國到齊國,中途必須要經過宋國。宋國的衛士例行檢查了申無畏一行人,問他們有沒有借路文書。申無畏回說沒有。衛士們飛報宋文公,請求處理。
宋文公和大臣華元商量此時的解決對策。華元認為“楚使經過宋國,而不帶借路文書,分明是欺侮宋國“所以他主張殺掉申無畏。宋文公害怕楚國前來攻打。華元認為侮辱與攻打一樣,必須針鋒相對地斗爭,便下令將申無畏處死。
申無畏的從人飛速感回國,報告莊王。楚莊王派申無畏去齊的目的正是找個機會伐宋。現在機會果然來了,他立刻調道軍隊,命司馬公子側為大將,親自攻打宋國。
楚軍將宋國都成團團圍住,造了大批和城墻一樣高的樓車準備四面攻城!華元已經作了準備,親自指揮軍民防守,同時派大夫樂嬰齊奔晉告急,請求援軍支持。
樂嬰齊到了晉都,將前后經過奏告晉景公。晉景***慰他一番,讓他在***住下,然后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晉景公主張發兵救宋,可是謀臣伯宗反對道:“以前,我國荀林父為統帥,指揮兵車六百輛,和楚軍作戰,結果吃了敗仗。目前,楚軍正在勢頭上,前去教援末必有功”
晉景公說:“當今宋國和我晉國最為親近,我們若不此時相救,宋國必定造滅國之災啊。”伯宗道;“古人有言:鞭子雖長,也不應該打到馬肚子上(“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上天正準備腸天命予楚,不可與之爭奪。雖然晉國很強大,但也不能違背天意。”
伯宗說:“古人講得好,要申要屈屈應因時制宜;山川菏澤容納很多污垢;山林之中不免隱藏疾害;就是美玉也會偶有斑點;至于國君,有時難免要失了體統。要含恥忍辱,這是天地間的規律,不可違抗。”
晉國君臣上下商量了一番之后,派遣一個時辰和樂嬰齊一同到睢陽去,稟告宋國國君“晉國就要派大軍來,希望宋軍堅守下去”
華元是決心抵抗到底的。楚、宋兩軍在睢陽城相持了九個月,楚軍始終沒有得逞。然而睢陽城內傷亡很大,由于糧草將近,餓死了不少人。楚莊王在城外嘆著氣說:“沒想到宋國竟然如此難以攻打!”
最后,楚莊王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同意議和,雙方訂立了盟約。“鞭長莫及”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來的,比喻力不能及或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