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5日,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雙溪村黨員為安葬在該村的烈士掃墓,敬獻鮮花、擦拭紀念碑。趙啟瑞攝(人民圖片)
4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花崗鎮志愿者在轄區公墓開展“代祭掃”活動。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今年清明節,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推出“時空寄語”信箱等方式,供市民通過環保祭掃寄托哀思。杜建坡攝(人民圖片)
和風送暖,萬里春暉,又是清明時。前往烈士陵園,向英烈敬獻鮮花;走進革命紀念館,重溫革命先輩的故事;通過網上紀念堂,為已故的家人獻一瓣心香……清明之際,各地紛紛開展緬懷紀念活動。網友在追思先人中厚植家國情懷,在致敬英雄中傳承紅色基因,在撫今追昔中堅定前行意志。
“山河已無恙,英烈請安息”
清明節不僅是踏青掃墓、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更是緬懷革命先烈、繼承烈士遺志、激發愛國熱情、學習革命精神的重要日子。
1942年,***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被軍閥盛世才逮捕,深陷囹圄4年多。敵人問:“你還是擁護***、替她辯護嗎?你需要考慮現在是生死兩條路。”瞿獨伊堅定地說:“我始終信仰共產主義,不用考慮,我已經談過。***是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奮斗的,我就是要為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而奮斗,死了也是光榮的。”
央視新聞客戶端帶網友重溫了去年逝世的“七一勛章”獲得者瞿獨伊的故事。生死考驗面前“不用考慮”,這是瞿獨伊的答案,也是刻骨銘心的紅色傳承。在參加革命工作85年、入黨75年的歲月中,瞿獨伊始終淡泊名利,兢兢業業,保持著父輩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范,這份紅色血脈的傳承感動了眾多網友。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網友們表示,正是因為***戰爭以后中國人民不懈抗爭和持續奮斗,正是因為前人們浴血奮斗和英勇犧牲,我們的國家才有了今天的獨立自主,我們的民族才有了今天的發展繁榮,我們的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烈士們建立的不朽功勛,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
清明期間,***部黨委部署全國***機關開展清明緬懷***英烈活動,開設“網上英烈館”等“指尖緬懷祭奠平臺”,為人民群眾和***民警、輔警提供網上獻花、書信寄語等渠道。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褒揚紀念司會同中央廣播電視總***事節目中心***推出融媒體特別節目《你的名字》,在全網播映。節目以尋訪無名烈士故事為線索,講述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戰斗、犧牲的感人故事,弘揚英烈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察爾森中學組織學生開展“網上祭英烈”的活動。同學們通過登錄中華英烈網,以簽名留言等方式祭奠英烈,學習革命先烈光輝事跡。“先烈們為革命事業獻身,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網上留言后,科右前旗察爾森中學學生包烏云嘎說。
人民日報新媒體和中國傳媒大學共同推出“鮮花獻英烈”云獻花活動,已有超過280萬次點擊。央廣網推出《用聲音去銘記》短視頻,講述了或是身先士卒、奮不顧身,或是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或是鞠躬盡瘁、矢志不渝的新時代人民英雄的故事,帶領網友一起緬懷。
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我國已有2000萬名烈士為國捐軀,他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而畢生奮斗、英勇獻身,他們的功勛彪炳史冊,精神永垂不朽。“山河已無恙,英烈請安息”“緬懷英烈事跡,奮進偉大征程”……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哀思。
“砥礪前行是最好的告慰與紀念”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節氣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氣象、物候變化,塑造了中國人的時空觀,而節日更富于多樣的民俗內涵與紀念意義。人民網文章《駐足回望是為了砥礪前行》一文指出,節氣與節日的雙重身份在清明交匯,令這個日子意義特別。它在萬物滋長、春意盎然的美好時節,提醒我們停下腳步,駐足回望,與逝去的親人、先賢、英烈進行溝通與交流。清明節帶給我們的,是對過去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對未來的一次校準。
近日,一則短視頻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內容是4月1日清晨,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長眠之地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的夫人鄧則與后輩手持金黃稻穗前來祭掃,緬懷袁老。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饑饉給袁隆平留下了錐心之痛,那時他便下定決心,要用畢生精力鉆研農業科技戰勝饑餓。在袁隆平的心里,國家利益重,科學事業重,名利卻最輕。他曾種下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夢想試驗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保障國家和世界的糧食安全。如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已突破1500公斤大關,中國人牢牢端穩中國碗,中國碗里裝滿中國糧。
安靜肅穆的陵園里,郁郁蔥蔥的松柏間夾雜一片金黃的稻穗。網友們看后感動不已:“我們手持金黃稻穗緬懷您!”“向袁老學習,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奉獻一切!”
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報道,4月4日上午8點,在河南延津縣人武部大門口,肖榮基健步跨上哨崗,他左側口袋心臟位置裝著哥哥——衛國戍邊英雄肖思遠的照片。
2020年6月,肖思遠在邊境沖突中誓死捍衛國土英勇犧牲,年僅24歲。彼時,16歲的肖榮基萬分悲痛,要參軍的信念愈發強烈。今年清明節前,剛滿18歲的他體檢政審雙合格后進入人民武裝部服預備役,提前適應軍營生活。現在,肖榮基已基本適應軍事化訓練,他說:“想到哥哥曾在雪域高原站崗的身影,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
清明節前,肖榮基早早地就到延津縣烈士陵園,為肖思遠送上鮮花、說說心里話:“哥,好多人都惦記著咱家,你不用擔心。大家都以你為榜樣,我更要嚴格要求自己。”
不少網友感動于這信仰的傳承,也感謝兄弟二人接力守家衛國,紛紛留言“破防了”“致敬”。有網友表示,“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砥礪前行是最好的告慰與紀念。”
正如人民日報客戶端評論文章所言,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對革命歷史最好的致敬,是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對英雄烈士最好的紀念,是把先輩們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英烈精神,接續奮斗、勇往直前,這是對革命先輩最好的告慰,也是我們必須肩負起的責任。
“云祭掃”“代祭掃”興起
擦拭墓碑、擺放鮮花、點亮電子香燭、拍照反饋家屬……在浙江杭州南山陵園,身著黑色西裝的禮儀師康指赫一絲不茍地幫助在上海工作的何先生完成了清明祭掃。因疫情防控緣故,何先生今年無法到杭州為家人掃墓,于是選擇了代客祭掃服務,以此表達對逝去家人的懷念。
“當客人提出擺放挽聯、代念祭語祭文等需求時,我們都會盡力滿足。”康指赫說,每次完成祭掃,都是幫助客人完成一樁心愿。據介紹,杭州南山陵園已推出代客祭掃服務多年。今年清明期間,代客祭掃訂單較往年有所增加,陵園的3名禮儀師每天都要完成30多個訂單。
“又是一年清明時,春風麗日寄哀思。”因疫情防控和環保要求,多地探索推廣“綠色祭掃新場所、新方式”,營造環保綠色的新風尚。其中,網絡祭掃、云上寄哀思在今年非常流行。
人民網報道,青山環繞、白鶴飛翔的畫面配上悠遠的背景音樂,墓碑、蠟燭、鮮花、焚香等一應俱全……近年來,網絡祭奠活動興起,成為清明節新氣象。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網絡祭奠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已逝親朋的哀悼,在他們看來,網絡祭奠不僅是疫情防控期間的應急之舉,也是“互聯網+”時代一種新的祭掃方式。
央視網報道,在江西南昌,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單位工作人員、志愿者為烈士墓提供擦拭墓碑、敬獻鮮花、行鞠躬禮等代為祭掃服務并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南昌市安義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簡戀介紹,還為有需求的烈屬提供免費點對點代為祭掃服務,以視頻連線或發送祭掃實景照片、視頻等方式回應烈屬的關切,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紀念緬懷英烈提供便利。
據微信公眾號“新華視點”報道,北京天壽園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計劃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原則,增加更多具有人文氣息的服務,比如現場演奏一段逝者喜歡的音樂等。
近年來,各地民政部門大力倡導文明祭奠、低碳祭掃,鼓勵群眾采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朗誦等方式緬懷故人,積極推廣并引導群眾參與社區公祭、集體共祭、網絡祭掃等現代追思活動,帶領群眾逐步從注重實地實物祭掃轉移到以精神傳承為主上來。
網友表示,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網絡的發展,“云祭掃”“代祭掃”成為他們表達哀思的新方式。除了專門用于網絡祭奠的平臺,社交媒體上也有許多網絡祭奠的小組,專供網友投稿發帖懷念已逝的親友。
民政部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清明,民眾對網絡祭掃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僅在清明節假期首日,全國共有2304個網絡祭掃平臺,網絡祭掃群眾69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75.7%。總的來看,清明假期3天登錄網絡祭掃的群眾215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92%。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評論文章指出,清明節文明祭掃,了解先人事業功勛,學習繼承其高風亮節、嘉言懿行,是對先人最好的緬懷,而對生者盡孝、及時厚養是對親人最好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