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Angelicasinensis孫英寶繪
當歸(Angelicasinensis)為傘形科當歸屬(Angelica)植物,干燥根為常用傳統中藥,有濃郁的香氣,在中藥組方中用量大,素有“十方九歸”之說。
當歸Angelicasinensis
當歸的藥用歷史可上溯到約2000年前的東漢時代,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其后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對當歸均有記述。據南北朝時期的《本草經集注》記載,當歸最早出產于甘肅的隴西縣首陽鎮和武山縣落門鎮一帶。宋代《本草衍義》中記載四川開始栽培,至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其栽培范圍已擴大至陜西、甘肅和四川等地。目前主產于甘肅的岷縣、宕昌、漳縣一帶,地域特征明顯,質量上乘,為著名道地藥材,被稱為“岷歸”或“秦歸”。近十幾年由于受到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種植區域也不斷向西發展到甘肅省臨近縣市和青海省的互助、大通和湟中等縣。總之,這一地域的當歸產量約占全國70%左右。另外,產于四川汶川至九寨溝一帶的,被稱為“川歸”。約在清末民國初年,當歸被引種于云南鶴慶,并在近些年逐漸在云南東北部和西北部形成較大種植規模,稱為“云歸”。
當歸栽培田
盡管當歸種植面積很大,但野生當歸資源分布有限,目前僅在甘肅岷縣、漳縣和迭部等地發現少量野生居群。目前栽培當歸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少量的野生居群保護應該加以重視,避免當歸居群的野外滅絕。
傳統中醫認為,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等病癥。現代藥物化學和藥理學研究表明,當歸的化學成分主要為揮發油和水溶性成分兩大部分,包含了苯酞類化合物、當歸多糖、有機酸及豐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對人體的神經、免疫、循環、呼吸多個系統產生影響。
當歸根
近年來,當歸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除藥用外,保健食品、化妝品及調味品市場也不斷得到開發,出口至東南亞以及美洲的華人和亞裔社區,深受青睞。
當歸切片
當歸屬的藥用植物種類很多,除當歸做藥用外,尚有白芷(A.dahurica)、獨活(A.pubescensf.biserrata)。有趣的是,受我國傳統醫學影響,在日本和韓國的藥典中也記載有當歸,但來源植物卻與我國不同,韓國使用的是朝鮮當歸(A.gigas),而日本使用的則是東當歸(A.acutiloba)。另外,在***和青海地區尚有藏當歸,其來源可能為獨活屬(Heracleum)植物,在使用時應加以區分。(信息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編輯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