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是“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太和殿
太和殿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時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前的龍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筑,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屋頂最高,堪稱中華第一殿,由于古時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皇帝生辰、冬至等重大儀式都在此進行,因此也是皇權的象征。
帝命式于九圍,茲維艱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保言之,闕求闕宇。
匾額:建極綏猷
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太和殿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制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太和殿
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
太和殿
太和殿的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
太和殿髹金漆云龍紋寶座
故宮現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鏤最精美的是太和殿中陳設的髹金漆云龍紋寶座,它設在大殿中央七層臺階的高臺上,后方擺設著七扇雕有云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它是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的,通高172.5厘米、寬158.5厘米、縱深79厘米。椅圈上共有13條金龍纏繞,其中最大的一條正龍昂首立于椅背的中央;椅面之下沒有通常的椅子腿,而是一個須彌底座,在束腰的地方透雕雙龍戲珠,滿髹金漆。周圍擺設象征太平有象的象馱寶瓶,象征君主賢明、群賢畢至的甪端,象征延年益壽的仙鶴,以及焚香用的香爐、香筒。
建極綏猷
“建極綏猷”為乾隆皇帝御筆,是太和殿匾額上的四字,匾額在太和殿內。現存的牌匾為復制品,是故宮恢復“康乾盛世”風貌規劃的維修時,故宮博物院專家依照清宮所存《清朝皇室***》中1900年太和殿舊照片,歷時一年,于2002年9月成功復制的。建極綏猷含義為天子上對皇天、下對庶民的雙重神圣使命,既須承天而建立法則,又要撫民而順應大道。
建極:典出《尚書·周書·洪范》:“皇建其有極”。建,立也。極,中也??装矅鴤髟疲捍笾兄?,大立其有中,謂行九疇之義。原義為屋脊之棟,引申為中正的治國最高準則。周武王伐殷勝利,商紂王自焚。遭紂王囚禁的箕子(紂王叔父)重得自由。武王拜訪箕子,請教天道,箕子為他講解天地大法?!昂榉丁奔础昂甏蟮姆▌t”。其中箕子講述的第五條為“皇極”,意為人君為眾民之主,當自己先建立宏大中正之道,然后教化人民。
綏猷:典出《尚書·商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綏:原義為挽手上車的繩索,引申為安撫、順應之意。猷:道,法則。商湯討伐暴君桀,革除夏朝的王命,回到國都亳之后,將伐桀大義誥示天下,即作《湯誥》。此句意為天帝將善道賦予下民,使民有常性,那么能順乎其道的則為天子。
太和殿聯太和殿
殿內金磚鋪地(因而又名金鑾殿)(金磚是因其打造時所需的錢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內地面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但是金磚并不是用黃金制成,而是在蘇州特制的磚。其表面為淡黑、油潤、光亮、不澀不滑。蘇州一帶土質好,燒工精,燒成之后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方可使用,燒煉這種磚的程序極為復雜,一塊磚起碼要煉上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