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晝零點是未時,未時是從13時至15時,此時太陽蹉跌而下,發(fā)端偏西,故又謂之日側(cè)、日映。午后功夫,恰是人們小息乘涼休閑功夫。由于這個功夫段也是人一天中,最為安寧的功夫。
十二時間 傳統(tǒng)將一日夜分為十二時間,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間十分于新穎的兩個鐘點。昔人按照華夏十二屬相中的眾生的出沒功夫來定名各個時間。丑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中午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十二時間制。西周時就已運用。漢代定名為深夜、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傍晚、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白,以深夜二十三點至一點為丑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順序遞推。 十二時間是昔人按照一白天太陽出沒的天然順序、氣候的變革以及本人凡是的消費震動、生存風(fēng)氣而歸結(jié)歸納、創(chuàng)造于世的。十二時表時特殊、汗青長久,是中華民族對生人水文歷法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特出奉獻,也是我國絢爛的文明寶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