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的藥用價值及栽培技術
1天門冬藥用價值
1.1清熱解毒
天門冬的塊根是常用中藥,性寒,其味甘、苦,無毒,含皂苷、多糖和氨基酸等有效成分,有滋陰潤燥、清熱解毒之效用。可適用于治療感冒發熱、肺燥痰多、熱病津傷、骨蒸潮熱、心煩失眠、內熱消渴及便秘等[1]。
1.2抗菌免疫
天門冬塊根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經實驗顯示,天門冬塊根煎劑對炭疽桿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等各類真菌均能起到較好的抑制效果。《神農本草》記載天門冬時稱之“久服輕身益氣”,現代醫學則認為,長期食用天門冬可提升人體免疫力[1]。
1.3抗潰瘍和抗腹瀉
天門冬還有較強的抗潰瘍的效果。針對小鼠的實驗結果顯示,天門冬提取物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并能明顯減少腸胃性腹瀉。通過對胃液和黏膜的研究證明,天門冬可促進黏膜防御因子的增多,并有較好的抗氧化作用[1]。
1.4抗瘤作用
天門冬還有較強的抗癌作用。經試驗證明,天門冬對于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單核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脫氫酶均有很好的抑***用。天門冬提取物對腫瘤細胞的生長也能進行較好地控制[1]。
1.5其他作用
天門冬的藥理研究范圍較廣,實驗表明,羊齒天門冬有抗二氧化硫毒氣的作用,總序天冬有雌激素作用,可保護雌性動物的乳腺和生殖器官。天冬酰胺可適用于女性乳腺小葉增生和男性***發育癥的醫療。此外,天門冬還有抗輻射和抗結石等作用,在美容方面也有一定的功效[1]。
2天門冬生物學特性
天門冬性喜溫暖、陰濕,不耐嚴寒、忌干旱或陽光直射,宜生長于溫和潮濕的氣候和環境下,對遮陰有一定要求,適宜與其他農作物套種。天門冬適應力強,塊根發達,可選擇土層較厚、肥沃疏松、濕潤、含腐殖質豐富、排水性好的沙壤土中進行栽培,不宜在土層貧瘠、排水不良或風大干燥的黏土或貧瘠土上種植。
3天門冬栽培技術
3.1選地整地
天門冬栽培宜選擇土層較厚、濕潤、養分充足的沙壤地塊,山地種植應選擇夾沙土。如種在林地應選擇稀疏的混交林或闊葉林,若在農田內種植應和其他作物間作。天門冬塊根入土較深,可達50cm,栽種前需對土壤進行深翻,在四周開好排水溝,施足基肥,平整畦面,即可待種。
3.2繁殖***
天門冬的繁殖可分為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兩種。每年的9-10月,果實成熟后采收。堆積發酵后,選取粒大飽滿的留為種子。播種分為春播和秋播。秋播一般在九十月份,秋播出芽率高,但用地時長,管理起來費工;春播則在三月底進行,用地時短,管理相對便利。播種前在畦內開橫溝;溝距18-22cm,深5-7cm,播幅8cm,均勻撒播,種距2-3cm。每667m2用種子約12kg。播種后上覆蓋稻草以助保濕。溫濕度合適的情況下,播種18天后多可出苗。此時需為幼苗提供遮蔭,并保持土壤濕潤。在苗高3cm左右時拔草施肥。秋季播種要結合松土施肥,施稀釋的人畜糞水,每667m2每次用量1000kg以上[2]。
分株繁殖則應于三四月植株萌發前,將大塊根挖出,把根頭上有較多幼芽的植株分割為數簇,每簇有芽一兩個,作為繁殖栽種材料,穴栽,每穴一簇,將塊根擺勻使根伸、苗正,上撒草木灰,蓋土壓實。此法可與收獲結合而行。應控制好分株苗土地的濕潤度,一般十五天之內出苗[3]。
3.3定植
一年以上的幼苗可進行定植。于十月份或春末,苗高10-12cm時攜土進行定植。起苗時按大小分級分別栽植。按照行距50cm、株距24cm的標準開穴。先栽種2行天門冬,并留出間作行距50cm,再栽種2行天門冬。定植***與分株繁殖相似,在留出的行間可間種其他農作物,在赤水當地,適宜與玉米、葵花等植株較為高大農作物套種。
3.4田間管理
3.4.1補苗
定植后半月內對植株生長情況全面檢查,如果有死亡缺株等現象,應將其拔除并補苗。
3.4.2水分管理
天門冬適宜長于陰濕環境,生長周期對水分的需求較大,抗旱澇性不強,因此天旱時應及時進行澆灌,雨后主要排澇工作,切勿持續干旱或積水,保持土壤相對濕度70%左右,種植前,合理安裝好噴灌設施、深挖排水溝對提高其產量有一定幫助。
3.4.3中耕除草
種植天門冬后,由于幼苗成長緩慢,期間容易雜草叢生,需要定期進行除草。當苗高30cm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鏟除畦面周邊及路邊的雜草,盡量不施用除草劑。以后根據雜草生長和土地板結等情況,每年適時進行三至四次中耕除草,最后一次中耕除草應在霜凍前,并與培土結合,以保護植株根部,幫助其順利越冬。鋤草時必須仔細,注意不要鋤斷植株的莖蔓,中耕不宜太深,避免傷到塊根,使土壤保持疏松,畦內不留雜草即可。
3.4.4追肥
天門冬喜肥,但中藥材種植不能以大量施肥追求產量,應注重其品質,選擇合理的施肥量和時間。第一次施肥可在天門冬萌芽時實施,過早有可能使根頭切口受到感染,影響成活。此后追肥結合基肥和植株生長情況而定,結合中耕除草,施腐熟廄肥、草木灰等有機肥,可適當添加尿素和鈣鎂磷肥等肥料。施肥時,應在畦邊開溝穴施下,肥料不可直接觸到根部,施完肥后蓋土將其壓實,并加強對土壤的濕度管理,增進其對肥料的吸收。
3.4.5搭架修剪
天門冬栽培一年后,生長速度加快,當藤蔓生長至40-50cm時須為其搭架,插上竹竿(高1.5m,入土20cm),并把相鄰竹竿的頂端捆綁起來作為支架,使天門冬可攀附其而生長,對天門冬的光合作用和塊根生長也有促進作用。搭架同時有利于田間管理。當葉狀枝生長過密或出現枯葉病枝時,必須加以修剪。
3.4.6病蟲害防治
根腐病是危害天門冬生長的首要病害。它一般是由于塊根被地下害蟲咬傷或在松土施肥時碰上,加上土壤濕度過大病菌感染,導致塊根腐壞。根腐病表現在從塊根的底部開始發爛,隨即向根頭擴散,最后里面形成漿糊狀,塊根整體變黑,呈空泡狀。針對這種狀況需及時拔除病株,并在周圍撒上生石灰,同時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病菌擴散,感染面積蔓延。天門冬的蟲害有蚜蟲和紅蜘蛛等。為防蟲害,需在冬季進行清園,將枯枝敗葉深埋或加以燒毀,消除蟲源。受害初期,利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25%殺蟲脒水劑500-1000倍液對其進行噴霧,一周1次,持續三周[4]。
4天門冬的采收
天門冬以第三年進行采收較為適宜。過早收獲會導致塊根小、產量少,提取有效成分偏低,過晚采收將會影響土壤利用率。收獲期以十月至次年三月為佳,此時塊根較大,含水量小、出品率高。采收時先撤除支架,割掉枝蔓,挖開根部土壤,將塊根取出。較大塊根作藥材進行加工,小塊根帶根頭分塊作為種用。
綜上所述,天門冬的藥用價值較高,其栽培技術較為簡單,適宜地域較為廣泛,隨著科學的發展,天門冬用于臨床治療的范圍也將越來越廣。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把握天冬市場供給需求,發展好天門冬產業,將對農民脫貧增收、助力脫貧攻堅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