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普遍都領會是"磕頭"的古稱。說起稽首,難免設想到曾有人對傳統四六文名篇,南朝梁代丘遲的《與陳伯之書》的一番評價。說是這篇函件確稱得起"文情并茂”,然而作品發端道"遲稽首陳將領左右”,結果又來個"丘遲稽首",動作堂堂的梁宗室臨川王蕭宏的諮議從軍兼領記室(十分于文牘之職)的遲丘,來信給一個降服仇敵的叛將,常常口稱磕頭,不免過于卑躬屈節,也與信中誹謗對方背信棄義并嘵以大義的嚴肅實質不十分。感慨這是作品白壁微瑕之處。
本來丘遲如許談話十分體面。要弄清這一點,還得搞領會"稽首"一詞的根源。我國素有重禮儀的長久保守,昔人較莊重的禮儀即是"磕頭",而"磕頭"又分幾等幾樣,是按各別的場所、行禮、回禮者的各別身份來辨別的。特意記錄禮節的《周禮》個中的《春官.大祝》篇就提到有九種拜禮,說是"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稽首、三曰空首……"現把三者的辨別報告如次:
先講稽首。昔人后坐,模樣和跪差不離,稽首時只須俯身引頭至地,就登時舉起。因為頭觸大地的功夫很短促(也即"頓"的道理),在傳統拜禮中是較輕的,同此刻的彎腰禮好像,屬于位置十分或同輩間訂交的普遍禮儀,丘遲信中如許用,表白普遍的規則,是適合的,維持了不驕不躁的作風。
稽首就各別了,行禮者膜拜于地,要中斷(也即是"稽"的道理)一段較長的功夫,以是才稱"稽首"。賈公彥注文《周禮》說:“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尚書.舜典傳》也說:“稽首,首至地,臣事君之禮。"看來是臣子對君王表白畢恭畢敬的莊重大禮。如《殽之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被俘禁錮的臣子)釁鼓(以血涂戰鼓來動員),就歸就戮于秦,寡君之覺得戮,死且永垂不朽(永這不忘恩惠的道理)!"這邊是計劃狙擊別國波折為晉國所俘的秦將向晉國國君賠罪,故用稽首之禮。
附帶講一下空首,所謂"空"即是頭并沒有真實叩到地上。施禮的本領是拜跪在地上后,先以兩手拱至地,而后引頭至手,這是國君回復臣下的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