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勝舟
4月1日至5日,上海浦西開始了為期四天的全域封閉管控。而我在結束“7+7”、“2+12”前兩天的居家健康管理之后,報名做了小區里的志愿者。
4月1日6:50,我出門去樓下***點時,已經有三四個志愿者到了,正在穿防護服。3月30日志愿者群中就有分享穿脫防護服視頻和工作手冊PDF版,我提前認真自學,根據視頻培訓和身邊同行的經驗,摸索著穿上防護服。志愿者的可貴精神之一是互助互學,經驗更豐富的同行主動傳授經驗,醫用面屏的兩層膜都要揭掉,這膜可以用來包手機,以免被污染。乳膠手套的包裝袋從側面不好撕,一位大姐熱心示范前后兩邊扯。果然順利拆開包裝。很快我又把這個小竅門轉告給了后面來的志愿者。
當天,本社區的志愿者有20多位,居委會工作人員***后一一檢查每個人的防護服,分配任務。
我的任務經歷了兩次變更。第一次安排的任務是參與維護一個核酸檢測點的秩序,第二次安排的是任務是與居委會工作人員一起在檢測入口處維持秩序,第三次安排的任務是到老小區N號樓:一、逐家敲門,告知今天要做核酸;二、提醒居民先在健康云***,產生新的二維碼后再截屏,以備檢測時使用;三、守在一樓,勸導N號樓的居民不要外溢流動。
到達N號樓,我按要求先逐家敲門提醒,順便摸下底:哪些單元住了人?住了多少人?四樓一位70歲的獨居老人因為沒有手機和電視,居然還不知道小區要封控四天,于是請她準備好***,并且提醒她:核酸檢測時,會將她安排在本批次第一個,特殊人群優先,而且現場也有志愿者協助她在健康云***。老人還提出:她有糖尿病需要配藥,我答應她會向居委會轉告。
其實,志愿者的熱心和誠意,居民能感受到。我戴了面屏、防護服和口罩,看不清臉,居民有熱情地叫我“小伙子”的,有親熱地叫我“小哥哥”的,我這個老男人索性也不澄清了,順水推舟裝了一回嫩。
N號樓是老式居民樓,一樓的居民洗臉池就設在門口。早上,他們一個個洗臉刷牙,其中一位告訴我:“還是***好”,表示理解這樣的防控措施,這么做為的是大家的安全,大家配合好,就早解封。老百姓憑自己的感受,作出了樸素、直觀的判斷。
值勤期間也有溫暖。有居民忽然拿出一張凳子說:我一直站著辛苦了,可以坐一坐。三樓一位大姐在陽臺上對我說:辛苦了,如果我吃飯方便,可以送一碗飯下來。我感謝之余也表示,穿防護服水也不能喝,更別說吃飯了。一把椅子,一碗飯,雖然是小事,顯示的是居民對于社區的志愿者的高度認可,真的把我們當成了守護家園的好鄰居。
12:15,街道協調送來盒飯,大伙領了盒飯,有的人回家吃,有的人在現場吃了。我考慮到13點就開始下午場,就留在了現場吃午飯,正好有機會與“戰友們”聊幾句。
此間,我向居委會報告了N號樓獨居老人無手機、未***二維碼、糖尿病配藥等問題。居委答復說,會想辦法,就是不確定現在周圍哪家藥店開張,還得繼續打聽。
13點再次***。居委會工作人員逐一檢查了志愿者穿的防護服,特別提醒下午要給確診人員所在樓的居民做核酸,請大家務必注意防護。
下午的工作和上午類似,不過,我發現有位小伙子在小區里來來***走了好幾次。我問了他,他說:單位要他提交3月小區封控的證明,所以他著急找居委會開證明。按照經驗推測,這可能直接關系到全勤獎金甚至工作崗位,于是,我轉告他可以到哪個檢測點找居委會工作人員,希望他能順利解決自己的問題。
下午,有位50多歲殘疾人士,輪到他所在的樓棟檢測時,他拄著兩個拐杖利索地出來,我詢問:需要幫忙嗎?他說:不需要。在健康云上***了嗎?他說:已經***,***也帶好了。雖然腿腳不便利,但是大哥說話、辦事,爽快干脆,自帶風風火火的氣質,為這位大哥點贊。志愿者表示,殘疾人士會優先做檢測,不會讓這位大哥排隊等候的。
傍晚17點多,終于順利完成小區核酸檢測任務。最后一批是志愿者混管采樣。我看到醫生防護服正面寫著“安徽亳州”,我就對醫生說:“醫生您來自安徽,辛苦了,這次上海給你們添麻煩了?!贬t生客氣回應:“我們應該做的?!?/p>
結束一天的志愿者服務,回家進門時看了看手表,是17:48,這一天志愿者服務時間逾10小時。當了一天志愿者,顯得波瀾不驚,沒有遭遇什么大的故事,把文章寫成了“流水賬”。
這一天也讓我感受到了城市普通小區的市井溫度:有志愿者的全情投入,有居民的配合、理解以及對“大白”的主動關愛,有殘疾人士的自強不息,當然,還有老人遭遇信息時代的尷尬,以及個別居民的“暴脾氣”。
雖然一天志愿者服務顯得平談,或許,平平淡淡才具有典型性,也正是這幾天上海黃浦江兩岸抗疫的平和、平靜的底色。宏觀處是風雷激蕩的城市抗疫史詩,微觀處還是每個家庭、每個個體過自己的小日子:做飯、做核酸、居家辦公,居民們關心的還是中午的蔬菜、孩子的網課、單位要求的證明。小區里一邊是嚴肅的核酸檢測工作,一邊還是小日子的煙火氣。
責任編輯:沈彬圖片編輯:金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