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客棧之前介紹過山東大地主萬春圃抗日的故事,其實,除了萬三爺,在魯南還有一位大名人,同樣毀家抒難,抗日殺鬼子。
這位大名人,叫孔昭同,山東滕州人。
孔昭同不是大地主,沒有萬春圃那么多錢,但他的身份卻是萬春圃比不了的,即孔子的71代直系后裔。
孔昭同原籍曲阜,1880年生于滕州,40歲時當上了北洋陸軍第13師的師長。在那個時代,能成為師長,絕對是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但孔昭同的志向不在于此,因不滿于北洋軍閥連年混戰,很快就告老還鄉。
回到家鄉后,孔昭同在滕州南門開了個同仁堂藥店。別人開藥店掙錢,孔昭同卻主動賠錢,窮人來買藥從來不收錢。另外,孔昭同還開了一家希望小學,窮人的孩子只管送來,包吃包住。有人說他傻,把錢都賠光了,孔昭同卻說:“把錢都賠給窮人,我心甘情愿。”
如此愛民,愛國自然更不在話下。日軍占領魯北后,進犯滕縣,一些軟骨頭士紳準備成立漢奸“維持會”,因為孔昭同在滕縣最有名望,所以他們就來請孔昭同當會長。孔昭同大怒,站在門口大罵:“維持會是個什么東西?那是漢奸賣國賊!你們要賣國,悉聽尊便,但不要拉我下水!鬼子的飯,老子一口也不吃!”
孔昭同并不是明哲保身,而是積極抗日。1938年1月,魯南各界成立了一支500人的抗日自衛軍,由閻錫山舊部軍長楊士元出任司令,孔昭同任副司令,軍費也由孔昭同承擔多半。
不光是自衛軍,就是遠道而來抗戰的川軍,孔昭同也把他們當成親兄弟。第五戰區的鄧錫侯率川軍在寒冬臘月和日軍作戰,缺少棉服手套,孔昭同知道后,立刻把家里所有布匹都搬出來,連夜趕制棉服手套。不夠用,孔昭同甚至把兒子、女兒蓋的棉被都拆了,做成軍用品送到前線。
家里人想不通,說抗日總不能連被子都捐了吧?孔昭同怒道:“國家要是亡了,你要被子還有什么用!”
1938年3月10日,孔昭同的長子孔憲堯在滕縣城中宣傳抗日時,不幸被日軍飛機炸死。在同一輪轟炸中,孔昭同的三子孔憲綱也在家中遇難。老年喪子,人生大痛,58歲的孔昭同抱著兒子的尸體痛哭失聲。
哭完后,孔昭同站起來,找了一條黃帶子,寫上八個大字——“上盡國忠,下報家仇”,披在身上。孔昭同就披著這條黃帶子,到處奔走,用他的面子,游說那些意氣還不堅定的士紳抗日,至少也要出錢。
為了抗日,孔昭同把家底全都花光了,但孔老無怨無悔,所有家人全部搬進魯南大山里,跟著他一起打鬼子。他還有一對小兒女——孔憲倫、孔憲玲,年齡小沒關系,參加兒童團,拿著紅櫻槍放哨。
孔昭同勢力很大,***一直想拉他下水,但孔昭同瞧不起***。但對于八路軍,孔昭同是非常敬佩的,還請名士彭畏三來找115師政委羅榮桓,看看有無合作的可能。
(圖:左起:陳士榘、陳光、彭畏三、羅榮桓)
羅榮桓以當地的風俗,擺出十大碗款待,并許諾:八路軍歡迎一切抗日之士,暫時不改編孔昭同的隊伍,并派出老紅軍黃昆玉去孔部當政治部主任,有什么困難,115師必定竭盡全力解決。
因為常年作戰,已是花甲之年的孔昭同染上了重病,等把他送到115師衛生醫院時,已經快不行了。臨終前,孔昭同把兒子孔憲紹叫到身邊,說:“***八路軍仁義,不像***只想收編我們的隊伍,不是真正抗日。我看不到抗日勝利那一天了,但你一定要帶著弟弟妹妹跟著***走,不然我在天之靈也不保佑你!”
并給所有部下留下遺囑——
全體同志公鑒:
吾自抗戰以來,將近三載,意欲上盡國忠,下報家仇,以完成偉大之事業,不意吾身染不治之病,危在旦夕,使我未成之業,中途而止,實乃吾終身之憾事也。犬子憲紹,年幼無知,恐亦難繼承吾志,惟望各位和衷共濟,協同殺敵,吾在九泉亦瞑目矣。切切此囑。
1940年11月11日,孔老英雄病逝,享年60歲。
因孔昭同毀家抒難,早已家無余財,留下二子二女無人照顧,羅榮桓聽說后,把四人都請到115師師部,所有費用全部由115師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