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常常說自己不上相,也經常自嘲自己長得丑。
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自己的長相上是不太自信的,雖然我們都說自己看自己,熟悉了,覺得自己還是很好看的。但是現在社會上就是有一種情緒,排斥那些認為自己長得好看的人,我們不喜歡太張揚的,太自戀的那些行為和想法。
有趣的是我們一直在呼喊著人啊,一定要自信,所以我們不能說自己長得很好看,也不能說自己長得很丑,唯一能說的就是“我覺得我長得還行?!?/p>
這種社會認知杠桿撬動的價值觀就是強行的“中庸之道”。那些我行我素的個性之人突然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雖然有很多人會明里暗里冷嘲熱諷,最常聽到的就是一句:“真不知道她哪里來的自信?!边@真是一句好話,殺傷力是范圍性的,攻擊對象并不是本人,而是周邊的看客。
本來大家覺得這姑娘挺自信的,一聽這話,莫名的感覺這姑娘自我認知不清晰。
美,這東西本來就是極其主觀的,我們的全部經歷一點點的形成了現在這獨一無二的人格,以及思維模式。我們看問題一定有自己完全不一樣的視角,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兩種完全一模一樣的審美。
可能因為感光度的問題,我們甚至都不能看到同一種顏色。那么如果有一件事物你覺得非常美,而我覺得一般而已,怎么辦?
如果我確定你不是因為孤陋寡聞,我就一定會尊重你。
因為審美這件事,就沒有“客觀”這個說法。
既然如此,那姑娘美不美,你只能保持自己的觀點,并且尊重別人的觀點。
不然你嘴一撇,眼睛一斜,輕佻的說一句“她是從來不照鏡子吧”,再加一聲冷哼,滿打滿算的尖酸刻薄,立刻就開始吸引一些好事之徒,并且影響那些搖擺之輩,然后覆蓋將信將疑之人,最后就是周圍的人都用鄙夷的眼光看著那個自信的姑娘。
這事兒鬧得,好好一陽光女孩兒硬生生的開始懷疑自己。
沒辦法,周圍人都這么說,能笑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著實不多。
這種自己不敢出頭,也嫉妒敢出頭者的思想,往往最是害人,中國五千上下比比皆是,所以自污,自嘲反而是一種賢德。
你看看咱們中國古代對老婆的稱呼,“賤內”、“拙荊”,你現在對你老婆說說試試?地板都要跪“穿”。
包括對自己的孩子:中國歷來傳統就是打壓孩子,從小時候取個賤名好養活開始,好好一小子,非得叫“屎蛋”“狗娃子”;再到大一點了,無論你是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帶孩子去廳堂還是鄉野,見人就介紹這是“犬子”。
無論這表達的是“狗一樣的孩子”還是“狗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想聽的。
但是傳統文化中,這樣稱呼被理解為既穩重又不張揚,真是想從三皇五帝開始打出一排貫穿上下五千年的省略號。
隨著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定義了一種心理疾病,或者說是精神疾病,叫做體象障礙。在教科書上被稱為是軀體變形障礙,這是一種對自己的軀體外貌極其不滿意的人格特質,所以也被稱為丑人綜合癥。
它在讓人覺得自己長得丑的同時,詩人無法真的理性看到自己的長相,甚至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陷?;蛘弑緛砭秃芎每吹娜?,但是就是覺得自己長得丑。
這種病癥帶來的結果是自卑,壓抑,抑郁,嚴重的就是那些反復做手術整容的人,怎么都覺得不好看,怎么都覺得差一些。當問題泛化,就開始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好,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有意義。
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這種病癥主要就是后天環境的影響導致的。
不得不說,小時候的人有時候真的討厭,取外號是一個非常重要又隨意的儀式,這是接納的一個過程。
但是這個外號一定要取他人的缺陷,真的讓人既費解又無語,“矮冬瓜”“尖腦袋”“鼻涕龍”“跛子”“眼鏡兒”“麻子”“肥墩”等等,當事人真的不在意嗎?并不是。
從反抗到接受的過程不是接受了這個外號,更不是接受了你的友誼,而是接受了他的缺陷是被人關注和嘲笑的。當時一張張開心的笑臉,都是長大后微笑面具下痛苦的喘息,猙獰又麻木的表情。
我寫些東西并不是為了科普,而是希望無論多少人走過路過看了一眼,多少有個印象。
雖然人微言輕,好歹也有點聲響,祝這個世界好一點吧,至少你能從尊重他人的外貌開始。
-TheEnd-
作者|莫沉樓
第一心理主筆團|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odyImageDisorderEpidemiologicalSurve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