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多個盛世局面。自1840年***戰爭以來中國出現了內憂外患的混亂局面,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才迎來了民族的新生。如今中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復興道路上的又一個盛世。那么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是什么時候呢?答案是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成康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究竟是怎樣一番局面呢?
開創西周王朝的周武王在伐紂滅商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繼位的周成王此時尚在襁褓之中。由于成王不具備實際處理國家軍政事務的能力,因此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成為了攝政。周公旦為新生的周王朝設計了宗法制、分封制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政治制度、禮儀制度。周公旦設計的這套制度被歸納總結為周禮。周王朝因此被后世視為是中國歷史上以道德禮儀治國的典型代表。
周成王、周康王父子倆在位期間繼承文王、武王、周公的業績勵精圖治開創了承平之世。成王、康王對內推行“明德慎罰”的主張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在征伐四方蠻夷的戰爭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史記》對這一時期的記載是:“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這也就是說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天下百姓安分守己,以致于刑罰在四十余年間幾乎都沒怎么使用。
這樣的說法未免有夸飾之嫌,但成康之治確實是有史料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太平盛世,也是后面的儒家夢寐以求的神圣時代。早在周武王伐紂滅商時就已意識到新生王朝的經濟命脈系于中原。周人興起于關中地區的岐山附近,可滅商以后周王朝的疆域向東大大拓展了。周王朝的都城是遠在關中的鎬京。周公旦攝政時繼承武王遺志決定選址建造王朝的陪都。新造的都城由于位于洛水邊而得名洛邑。
周公旦曾對新都有如下評價:“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地處平原的洛邑有現成的水路可供交通,所以各方諸侯入貢膠水都比較方便。如果地方上發生戰亂,那么從新都出兵也比較順暢。周公旦還政成王后多次親自去主持新首都的營建。成王親政后仍繼續進行著新都城的建設工作:成王把象征國家政權的九鼎遷移到洛邑,隨后向全天下宣布洛邑是國家的中心。洛邑建成后周王朝就正式開啟了兩都共治的模式。
周成王在召公奭的輔佐下坐鎮鎬京統領鎬京六師;周公旦坐鎮洛邑統轄東方諸侯。鎬京又稱宗周(寓意周王室為天下共主);洛邑又稱成周(寓意周朝王業大功告成)。周成王在周公旦制定的禮樂制度基礎上進行了重新修訂。周成王在完善內政治理的同時還對外出兵征服了淮夷和奄國:周成王命令召公作為太保、周公作為太師一起率軍討伐消滅了淮夷和奄國。周成王滅奄國后曾寫下《多方》來訓誡警示諸侯們。
當大軍回到周朝都城后周成王又寫下《周官》用以明確周朝所設的官職和用人***。《竹書紀年》對周成王時期的記載有“王師滅唐,遷其民于杜”;“王師會齊侯、魯侯伐戎”。周成王在位時期肅慎氏、越裳氏等周邊部族紛紛來朝進貢。這說明周王朝的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周成王在疆土擴張的基礎上實行全國范圍的大分封:周成王時期周人創建了一套“授民授疆土”的新的統治***。這奠定了以周人為核心的華夏共同文化圈的格局。
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氏是現代滿族等通古斯諸族的祖先之一。相傳肅慎早在舜、禹時代就已與中原有了聯系。舜時肅慎氏來朝獻弓矢;大禹定九州時前來朝貢的周邊各族中即有肅慎。周武王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周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肅慎之命”。周康王時肅慎又來朝貢。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肅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周成王八年利用唐國(今山西省翼城縣)的內亂一舉吞并了這個據說傳承自堯帝時期的古老王國,然后將唐國故地冊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唐叔虞。周成王為策應新任唐侯唐叔虞在山西境內的伐紂先是命人在韓地(今陜西韓城)筑城,此后又多次派出王室武裝會同齊、魯等諸侯國出兵討伐西北的戎狄部落。唐叔虞正是在周成王的鼎力支持下得以在唐國故地立足,后來唐叔虞的后代改“唐”國號為“晉”。
《竹書紀年》中關于成王晚年的記錄多是“四夷來賓”的盛世景象。然而這種和平安定的盛世景象只存在于鎬京、成周等周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帶,齊、魯、宋、晉等諸侯國與東夷、戎狄的戰爭卻并未停止。周成王快死的時候擔心太子姬釗難當重任就命令召公和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成王去世后召公和畢公率眾諸侯帶著太子姬釗來到祭祀先王們的廟堂里用文王、武王創建周王朝的不易來反復地告誡太子。
太子姬釗繼位后幾乎是在第一時間要求各諸侯國整頓軍備。從事態的后續發展可以看出周康王(姬釗)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在周康王執政期間東夷曾向周王朝發動了一場空前規模的戰略進攻。處于抵御東夷第一線的齊、魯等諸侯國擋不住東夷的進攻,所以周王朝不得不調動成周和衛國的二線部隊前往馳援。周公旦之子、魯國第二任封君伯禽面對以徐、淮兩國為首的東夷聯軍調集了封地內的所有武裝力量。
伯禽并沒讓自己的部隊與敵人展開野戰,而是讓部下帶著兵器、糧秣進入到修筑好的防御工事中負隅頑抗。東夷大軍面對負隅頑抗的伯禽并沒展開圍攻,而是繼續向前挺進直至渡過黃河。東夷大軍的長驅直入看似氣吞萬里,但卻難免呈現強弩之末的態勢。隨著衛國的增援部隊抵達戰場后東夷大軍開始后撤。周軍不斷增兵后終于轉入全線追擊。周公旦次子、伯禽的弟弟君陳甚至統率駐守鎬京的宗周六師投入到東方戰場。
周王朝與東夷的這場交鋒雖極為兇險且曠日持久,但最終的勝利使周王朝得以掠奪到大量財物和人口。周康王二十三年僅是鼓勵宗室武臣南宮盂應效仿前輩、效命王室據一次性賞賜了官吏4人、馭手等奴隸659人、俘虜的東夷王臣13名、夷眾1050人之多。嘗到甜頭的南宮盂隨即于周康王二十五年率部北伐鬼方。據出土的小盂鼎銘文記載:“王令盂。……伐鬼方,執酋三人。獲馘四千八百又二馘。俘人萬三千八十一人”。
《周易》中也有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早在商朝武丁時期就曾多次征伐鬼方。從這些征伐的規模可以看出鬼方的勢力十分強大。周朝立國后鬼方一直威脅著周朝的后方。康王時期的大勝算是暫時解決了西北的問題,從而為周王朝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周康王在內政上宣告文王、武王、周公的事業,還頒布《康誥》以申誡殷民。《康誥》中多處提到“明德慎罰”、“用保乂民”、“敬明乃罰”。
商朝被推翻后商朝王族依然還有著相當強大的殘余勢力。周武王去世后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曾發動過旨在恢復商朝統治的叛亂。成康之際通過對商朝遺民的分化瓦解已基本消除了這些前朝遺民的反叛風險。對周邊的東夷、戎狄部族的戰爭一再獲勝使周王朝得到了大量的土地、財富和人口。周成王、周康王把得到的土地、財富、奴隸分享給了諸侯王,從而使得諸侯王更加死心塌地維護周天子的統治。
經過成、康二代的征伐使周人實現了對天下的統治。周公“明德慎罰”的禮制和德政在這一時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這是周王朝維持運營的制度保障,但主要針對的是貴族,至于對于平民則一直是實施刑法。成康時期出現了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相對改善、四方少數族紛紛來賀等升平景象。這主要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禮治國、崇尚道德教育、實施惠民政策和嚴格執行法制的結果。
周公旦為周王朝制定的禮樂制度為什么能締造出“成康之治”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盛世呢?首先宗法禮制通過立規矩、劃地盤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又通過分封制把風俗各異、貧富有差的廣大地區分成了政治、經濟相對獨立的單元。這既利于發揮諸侯的主動性,又能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周王朝通過結盟部落與方伯守邊相結合對異族構成了穩固的防御體系和有效的軍事壓制。
在這種既無內憂又無外患的局面下何愁不太平?不過“成康之治”到了康王后期實際上就已出現種種衰亂跡象:沉湎女色、征伐不斷、刑罰不慎......任何制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任何制度隨著時代的發展都必須適時損益更張。滅商開國后的大約半個世紀內周王朝主要是依靠周公旦制定的禮樂制度治國,可隨著時代的發展使宗法制、分封制的一些固有缺陷被日漸放大。從西周第四代君主周昭王起歷代周天子幾乎都在補制度體系的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