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國內淡水魚總給人的感覺都是“吃素的”,很少具有非常強的攻擊性,因為攻擊性性強的捕捉難度比較大,養殖的人也比較少。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淡水魚,諸如鱸魚、鯽魚、草魚、黑魚等不僅美味,需求量還很大,而且都沒有什么攻擊性,發展得好,是供需雙方共同促成的。
除了本土魚類,近幾十年我國也引入了不少國外品種,比如埃及塘鲺、太陽魚、羅非魚、巴沙魚、麥鯪魚等,但外來的魚類總有各種問題存在,比如不耐低溫,只適合南方養殖(巴沙魚),或者逃逸成野生容易泛濫成災(太陽魚、羅非魚、麥鯪魚),也有不少太好養,被養“廢掉”,名聲狼藉的(埃及塘鲺)。
與埃及塘鲺遭遇相似的還有紅鯧魚,因為是雜食性魚類,生長速度快、病害少、易捕撈、肉厚剌少、營養豐富等優勢。1982年被引入我國養殖,曾在南方被推廣養殖,也紅火過好多年,養殖優勢非常明顯,它既吃小魚、小蝦蝦和底棲動物等動物,還會吃水草、蔬菜、藻類等植物。人工喂食可用花生麩、豆餅等,養殖一年就能達到2斤重,而長到一斤就能上市售賣,養殖周期短,養殖成本低,但現在市場上已經很難見到了。
紅鯧魚又稱淡水白鯧,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在外形上酷似鯧魚,都是扁扁的,與金鯧魚主要區別在于它的顏色,以及紅鯧魚既能在淡水養殖也能在咸水養殖,而金鯧魚則是純粹的海魚。紅鯧魚不僅是雜食性魚類,它還兇猛堪比食人魚,這個特點是一把雙刃劍,因為這種食性非常好養,喂什么吃什么,餓極了與食人魚無異,任何能啃的東西都可以是食物,但這樣也容易破壞掉魚塘里的增氧機、電纜等設施。
紅鯧魚的價格不高,收購價一斤3元左右,理想狀態下是與其他魚類混養,以提高整體收益,但紅鯧魚太過兇猛,會把其他魚類當成食物,哪怕個頭比它大很多的也未能幸免,所以混養根本行不通。而且此前不少養殖場有將廁所建在魚塘上的做法,排泄物直接給紅鯧魚當食物,竟然還遭到瘋搶,慢慢的這一模式就十分普遍了。很多消費者知道后,都不敢再買,自此紅鯧魚的口碑一落千丈,并將它列入“垃圾魚”的行列,與埃及塘鲺、羅非魚并列,所以說紅鯧魚是被養廢掉的。
如今紅鯧魚“垃圾魚”的標簽撕不下來,消費者不愛吃,養殖的紅鯧魚在消費端再沒能實現翻身,而野生的紅鯧魚也并不被認同。因為紅鯧魚生長到2斤以上,肉質就會變得很肥很油膩,而且有不少人吐槽它有怪味,諸如柴油味、泥腥味等,都拉低了紅鯧魚的口碑,市場上也很少再見到它的身影。
紅鯧魚在市場上賣不動,很多養殖戶也提不起興趣再進行養殖了,因為紅鯧魚優點明顯的同時,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弱點,那就是不耐低溫,低于10℃就會別凍死。沒有價格沒有銷量的情況下,沒必要特意去養殖,要是像冬季來一兩波寒潮,就全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