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位50歲的教授收到2封學生的來信,剎時引起世人關注。
因為這兩位寫信者,是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
培養出這么厲害的學生,那楊振寧、李政道信中提及的“大猷師”——吳大猷,該有多牛?
是的,吳大猷很牛。
他培養了一大批蜚聲國際的知名物理學家,被稱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物理學界的“孔子”。
他為什么能這么牛呢?
一切都源于“認真”二字。
走上物理學求真探索之路
1921年,一個14歲的瘦弱少年跟著伯父,從廣州來到天津,跨進南開中學的大門。
此后,開啟了他長達10年的南開生涯。
這個來自廣州番禺的學生就是吳大猷。
他5歲喪父,靠母親撫養,伯父資助完成學業。
從小聰穎好學、認真勤奮的他,輕松讀完高二,于1924年,以同等學歷考入南開大學礦科。
大一開學后第一次月考,一貫成績優異的他,卻在物理科上,只得了一個“C”。
雖說情有可原,因為南開中學高二才開物理,他只學了一年,基礎自然薄弱。
但吳大猷卻不甘心,他暗下決心,要迎頭趕上。
大一期末考試,他的物理成績上升為“B”。
雖然這仍是他所有科目中最差的,但他對物理學的興趣,卻日益濃厚。
恰逢此時,他就讀的礦科,因投資人不再投資而停辦。
于是,吳大猷轉入物理系。
很快,老師們發現,吳大猷在物理學上的驚人才華和潛能。
他不滿足于課堂學習所得,常常利用課余時間,和高年級的學長一起,組成讀書研討會。
他自選題目,自學探討交流,并養成了記學習筆記的習慣。
因為這股認真勁兒,1929年,吳大猷大學畢業,便因“極其杰出”被留校任教。
兩年后,他申請到獎學金赴美深造,到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按照密歇根大學規定,入學者要先學習基礎課程。
而吳大猷說,“這些課,我都學習過”,并拿出厚厚的一摞學習筆記。
密歇根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將信將疑地檢查筆記后,紛紛驚嘆不已:很多課,這位學生確實不必再上了。
就這樣,吳大猷1931年9月進入密歇根大學,1933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創下不到2年,獲得博士學位的最快速度。
因為足夠認真,吳大猷在求學路上才比大家快了一大步。
遇上忠貞不渝的愛情
吳大猷不僅對學業認真,對感情也是如此。
1928年冬天,在南開大學物理系的一次聯歡會上,念大四的吳大猷對正在上大一的阮冠世一見鐘情。
吳大猷正苦于無法表達感情時,沒想到,他得以留校任教,兩人交往逐漸增多。
很快,阮冠世和她的家人們,都喜歡上質樸真誠的吳大猷。
但吳大猷的親友們,卻極力反對。
因為阮冠世從小身體病弱,兩人剛交往不久,她還患了肺結核病。
那個年代,肺結核病被稱為“癆病”,有“十癆九死”之說。
阮冠世本人也怕拖累吳大猷,含淚提出分手。
吳大猷一概毫不理會,他對規勸他的親友們坦言,如果生活里沒有阮冠世,他不會幸福。
為了增強女友的身體抵抗力,吳大猷每天去菜市場買瘦牛肉,他按母親常做的廣東食療滋補***,煲隔水文火燉牛肉湯,再托工友送到阮冠世宿舍。
也許是吳大猷的滿心愛護起了作用,阮冠世身體漸漸好轉。
后來,兩人雙雙留學美國。
那時,阮冠世經常生病,吳大猷靠自己微薄的獎學金,支付2人的生活費后,根本沒錢支付醫藥費。
為了改善經濟狀況,吳大猷利用假期一切時間打工,然而當時美國正處于經濟大蕭條,找工作十分不易。
有一次,吳大猷找了一份***,到某個單位搞突擊工程研究。
他每晚8點到實驗室,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6點;稍作休息,他又匆匆趕到學校上課;
下午,他再回住所休息,可房間熱浪滾滾,根本無法入睡;挨到吃完晚飯,他又進實驗室開始干活。
這樣連續干了3天,他幾乎沒合眼睡覺,掙了15美元的“巨款”。
這讓他高興不已,很長一段時間不用擔心醫藥費了。
1933年,吳大猷受邀回北京大學任教,阮冠世當時正在療養院休養,兩人商量好,吳大猷先行。
吳大猷一走,阮冠世身體稍有好轉,就不顧病體回國了。
但長途旅行的勞累,使阮冠世患上了肋膜炎,病了幾乎整整一年。
為了照顧好女友,吳大猷希望盡快結婚。
但當吳母得知未來兒媳身體病弱,無法生育時,這位守寡20多年的廣東母親,淚流滿面地反對,覺得無顏面對過世的丈夫和吳家祖先。
兒子卻鄭重地告訴老人:他的未來,如果沒有阮冠世,再大的功名,又有什么幸??裳??而結婚,是自己能夠照顧她的唯一方式。
聞者無不動容,母親最終接納了新媳婦。
1936年9月,這對有情人終于結為伉儷。
此后,兩人攜手相伴、不離不棄,數次共歷生死。
1980年,71歲的阮冠世去世,吳大猷悲痛地說,“失去73年生命中52年的伴侶”。
少女時就身患“絕癥”的阮冠世,能得享天年,不能不說是吳大猷的認真守護,創造了愛情和生命的奇跡。
艱難困苦中更上層樓
認真的人,即使身處困境,也總能得到命運的青睞。
苦難和磨礪,成就了吳大猷和妻子,忠貞不渝的相守之情;還為他的工作,交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日軍全面侵華后,1938年,吳大猷幾經輾轉,來到位于昆明的西南聯大任教。
那時,日軍空襲頻繁。
某天,吳大猷上完課,正遇上空襲警報,警報解除后,他趕回家,發現家中被丟了4枚炸彈,滿目狼藉。
他和妻子不得不把家安到了學校在郊區的安置簡易房。
這里距學校五六公里,每天往返要2個小時。
但比起路途的遙遠,戰火威脅、貧病交加,更令吳大猷頭疼。最窘困時,他要靠養豬和擺攤、變賣家中物品度日。
但就是在如此險惡困苦的環境下,吳大猷的教學科研工作卻從未止步。
他會在泥墻泥地的簡易實驗室里,將三棱鏡架在木架上,做成一個最原始的分光儀,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工作。
他還會在學校西北角的一扇小門外,在一條長長的鐵路旁,和一群學生討論物理學問題。
這群學生中,有馬仕俊、郭永懷、楊振寧、黃授書、李蔭遠、朱光亞、黃昆、李政道等,他們后來都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物理學家。
尤其是楊振寧、李政道,更是在15年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吳大猷不僅用心指導學生開展科研,自己更是以身作則。
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多原子之結構及其振動光譜》,此書一經出版,便獲得多個國內大獎。
后來,這本書流傳到美國,多次被翻譯出版,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贊譽,他由此成為享譽國際的物理學家。
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這本書還在各國流傳和使用,作為經典著作,如今仍被學術界所重視。
直言社會時局和風氣
吳大猷并非一個只顧教學科研,與妻子過小日子的科學家,他也以同樣認真的態度,關心社會時局和風氣。
1978年,吳大猷開始長居臺灣。
對臺灣社會的種種不良風氣,他數次直言。
他會批評臺灣當局不重視基礎科學研究。
他提醒人們:要始終抓住基礎科學研究,“因為它是國家科學知識和人才的源泉”。
他還會對看不慣的社會風氣直言譏諷。
一天,他讀報紙,看到一位政壇人物亂拍馬屁,他當即在這個人的照片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屁”字。
隨后,他對身邊人說:“政壇馬屁蟲一直繁殖,我們可以去申請一個‘馬屁蟲獎’,每年選拔出50位,給他們頒發獎狀、獎牌及一只馬的***,以嘉勉他們對馬屁文化的貢獻。”
更有甚者,臺灣新聞局曾給他的新書《科學與科學發展》頒獎,他認為對方不夠資格頒獎。
他直接在獎狀上將“大猷君”的“君”字改為“先生”,批注“一點禮貌都不懂”,又將“以資鼓勵”改為“以資侮辱”,后來干脆把獎座拿來砸核桃。
在看待社會時局上,他堅持文人“風骨”,這點讓他頗為自豪。用他自己的話說,“對得起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
1967年,他向蔣介石上書長信,“臺灣發展***的目標只有大陸,這甚不妥”,并列舉大量詳實數據,力勸臺灣當局放棄核武器計劃。
1988年,臺灣當局***兩岸探親之后,他又六度上書李登輝,力爭同意他訪問大陸。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92年,促成了首批臺灣學者成功訪問大陸,打破了海峽兩岸科學界40多年的堅冰,此后,兩岸學術交流常態化。
吳大猷本人,更是不顧年邁體衰,于1992年、1998年兩次重游大陸故地。
留下無憾人生的宣言
2000年,吳大猷在臺大醫院逝世,享年93歲,他說,“我這一生沒有遺憾”。
追悼會上,李政道評價他:“真人真知吳大猷,巨鵬飛舞逍遙游”,大猷老先生不僅是世界級的大物理學家,是物理學界的大鵬,也是莊子筆下的真人。
縱觀吳大猷的一生,他認真負責,真情真性,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吳大猷自言人生無憾,在于他能一直以認真的態度,面對人生。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沒有卓越才華,但卻可以學習吳大猷的認真勁兒。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
沒有什么困難和問題,是“認真”無法克服的。
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以“認真”的態度,活在當下,做好眼前事,珍惜身邊人,普通人的人生,同樣精彩。
因為“認真”,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內在強大力量。
更因為“認真”,雖僅僅指向改變自我;而最后改變的,卻可能是整個世界。
參考資料:
1、丘宏義:《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新疆人民出版社;
2、吳大猷:《回憶》,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END.
【文|陌桑】
【編輯|林小白】
【排版|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將軍吃飯發現一只鳥,立即??昝睿厚R上撤退,否則大難臨頭
楚青發現粟裕經常頭疼,卻查不出原因,粟裕死后骨灰里發現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