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第八期節目中,出現了一道和白居易《長恨歌》相關的題目。題目問,“釵擘黃金合分鈿”中的“合”字是什么意思,結果有51位選手都答錯了。
如此多的選手答錯這道題,蒙曼感到非常驚訝,直接說:沒想到,真沒想到。一旁的酈波也是驚訝不已,而主持人龍洋更是直接發問:什么情況?
主持人和兩位導師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因為這首詩是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內容。不過,“百人團”的選手們可能是看到“合”字時,想當然地把它按照現代漢語的意思進行理解了。
其實這道題,說不難也不難,說難也有一點難。不難是因為,只要理解原詩句含義,就能知答案;難是因為它是高中語文的選修課的內容,并且出自這首敘事詩最末的“虛構”部分。
《長恨歌》全文共八百多個字,細心的學生會把每一個字都弄清楚,然后再把經典的段落背下來,很少有學生會全文背誦。就算最初理解了,時間一長,后來也會忘記,這也很正常。
一、“釵擘黃金合分鈿”理解上的難點《中國詩詞大會》原題中,引用的是“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兩句作為題目。由于原文過長,這里就不全文引用了,只引用上下相關部分: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節目中,主持人出的題目是:《長恨歌》中“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的“合”是什么意思?答案A:合攏;答案B:盒子。
對于普通人來說,在不知道“合”字在古漢語中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盒”的情況下,想要通過前后文推測出“合”的真實含義,至少會遇到三個障礙。
其一,首先得弄懂“股”和“扇”是指的什么意思;其二,還要弄懂“黃金”、“鈿”是釵和盒的代名詞;其三,正確理解“合分鈿”為什么不是“鈿盒分”。
要弄懂這兩句詩的大致含義,就必須了解這兩句詩背后所述故事的相關背景。下面,我們先講一下,這兩句詩中的相關事件。
楊貴妃去世以后,唐玄宗因為思念她,所以就派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她的魂魄。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蓬萊海外的仙山上,發現了楊玉環的蹤跡。
皇帝使臣見到了楊玉環,向她傳達了唐玄宗對她的思念之情。這個時候,楊玉環回憶起二人過去在昭陽殿里,百般恩愛的情形。
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頭下望人寰處”,想要看到她的心上人唐玄宗。可是,“不見長安見塵霧”。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隔得太遙遠了,根本看不到。
于是,她就把自己身上的定情信物掏出來。這兩樣東西,是唐玄宗過去送給她的。就是用一個用金箔裝飾的首飾盒,里面放了一只金釵。
她想托“漢家天子使”,把信物交到唐玄宗的手上,用以表明自己的心意。于是就把盒子分成了兩半,金釵也掰成了兩半,一半自己收著,另一半讓使臣帶回去。
古代女子的發釵,插到頭發里面的部分,是兩根分岔的金屬或者藤木,一根就是“一股”。楊玉環拿著釵的“一股”,一下就把它扭成了兩半。因為它是黃金打造的,后半句就用“黃金”指代這只釵了。
而盒子本來是兩半合起來的,所以一邊就叫做“一扇”。明白“股”和“扇”都是量詞后,“黃金”當釵的代名詞也好理解,下面的問題就剩下“合分鈿”了。
這兩句詩最難理解的地方就在這三個字,“鈿”的含義就是一種古代在首飾等物品上鑲嵌金花的工藝。盒子被分成了兩扇,那么合上的金花的整體構圖,也自然也就被割開了。
二、《長恨歌》隱藏著楊貴妃生死之謎《長恨歌》寫得很唯美,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它。但是它畢竟是文言文寫成的,比起白居易后來那些,連“老婦人都能聽懂”的詩,這一首敘事詩解讀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前一段時間,在網上聽京劇梅派第五代傳人唱《梨花頌》,其中有一句歌詞就唱到,“長恨一曲千古謎”。《長恨歌》,它的確是帶著幾個巨大的謎團。
首先,在這首詩中,白居易究竟是想批判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呢,還是想歌頌他們的愛情呢,這里就有很大的爭議。
因為在詩歌的開篇,白居易就寫“漢皇重色思傾國”,明顯就是在諷刺唐玄宗。可是他寫著寫著,整個情緒都發生了變化,好像又完全忘記了自己創作這首詩的初衷。
自從楊貴妃慘死馬嵬驛之后,整首詩的基調就開始改變了。我們看到,此時白居易筆下的唐玄宗,絕對不是《妖貓傳》里面那個冷酷的渣男。相反,唐玄宗在詩里表現得非常地癡情。
所以在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去了蜀地行宮,從此日夜思念她。以至于看到月亮就覺得帶著傷心的顏色,聽到雨聲和屋檐的風鈴響聲,他也覺得是貴妃在斷腸泣血。
后來,唐玄宗回長安的時候,他先跑到了馬嵬坡,想要挖出楊貴妃的尸體,但是結果卻找不到了。這一處,寫得最為懸疑,后世之人對此也非常感興趣。
因為沒能找到楊貴妃的尸體,所以更加懷疑楊貴妃還活著。跟著,白居易寫道唐玄宗在宮里思念楊玉環的情形,是“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每一處風景都有楊貴妃的影子。
唐玄宗因為思念楊貴妃“孤燈挑盡”,整晚枯坐,難以入眠。時間過久了,他終于慢慢開始接受楊貴妃已經死去的事實了。
可是唐玄宗又想,“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入夢來”。不管他們彼此之間是恩是仇,假如她真的變成了鬼魂,也該回來看他一眼吧。
因此,唐玄宗就去請了一些道士“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找楊貴妃的魂魄。最后,在海外的蓬萊仙山之上,找到了楊貴妃。
最后幾段看起來完全是白居易奇幻的想象,故意要給這個凄美愛情故事打造一個結局。他說“漢家天子使”是在塵世的海外仙山中找到了楊貴妃,其實說不定是在冥界的地府中找到了她。
這一段描寫,當然是沒有人會相信的。但是,詩中提到唐玄宗當年在馬嵬驛沒有找到楊玉環尸體的事,后來的來卻對此一直很感興趣。
結語《中國詩詞大會》中提到《長恨歌》中的兩句詩,出自白居易原詩中的“虛構”情節當中。現代許多改編劇都拋棄了詩中的這個虛構結尾,代之以自己想象的結局。
雖然這首詩極其出名,但是了解到這個“虛構”情節的人相對較少,所以“百人團”的成員要是對原詩中的這個細節完全沒有印象的話,就很難猜出“合”字的含義。
另外,自從白居易這首長詩誕生以后,很多人都認為在這首敘事長詩里面,一定隱藏著楊貴妃真實的結局。
理由是:白居易曾在唐朝皇宮中當過官,他寫這首詩的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初年,距離楊貴妃橫死的時間,只有50年。所以對于楊貴妃死亡的真相,他應當比后世的人更有發言權。
有一些日本學者非常喜歡這首詩,他們在研究了這首長詩以后,通過詩最后楊貴妃出現在海外仙山上的情節,推斷出楊貴妃是去了日本。
在三十多年前,有當紅的日本女星三山百惠,就曾自稱是楊貴妃的后代。但是看三山百惠清瘦的長相,怎么也和楊玉環那個“胖妹妹”的感覺,聯系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