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芄蘭枝上結尖夾,小小童子佩角錐。雖然你已佩角錐,但不解我情旖旎。
《詩經》這首小詩里有個生僻字“觽”,觽讀作(xī),觽字并不常見,所以我們讀起來雖覺很美,但是不免一頭霧水。
不過從解釋上看,觽應該是一個可以佩戴的錐子。
嗯?帶個錐子在身上……?
尋思一下,古人一天天想啥呢,帶個錐子在身上,還能寫進詩詞歌里,還起一個這么難寫難認的字!
“觽”字背后的歷史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周易·系辭》云:“上古結繩而治”。在還沒有文字的年代,古人就運用先天智慧用結繩來記事,就是俗稱的結繩記事時代。觽字從角,最早就是帶尖的獸牙以及拿獸骨一端磨出尖的角錐,可隨身攜帶,具有一定的動物崇拜精神,其主要目的是用來解繩的!
而現在多見的都是玉制的觽,名為“玉觽”,形狀普遍為頭部做動物裝飾,其中以龍和鳳為原型的最為經典,尾部是尖椎,保留了最初的情感發源。但是解繩結的功能已然消失,文字的出現結束了結繩記事時代,人們開始文字記錄重大事件。這時候玉做的觽便成為了王權貴族的佩飾及代表。
觽從最早解繩子的工具一躍成為貴族代表,變成領導者脖子上掛的配飾,這中間的變故無疑是人們情感的需求。
西周晚期龍形玉觽陜西韓城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藏
西漢劉向《說苑》,提及了觿的象征意義——“能決煩亂者佩觿”。
觽既可以解繩,使用者就擁有解繩的能力,能解繩者被認為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引申為可解煩亂決煩之意。
而玉又是古代君子比德之物,玉觽就應運而生的成為英明決斷的領導身份的象征。
春秋鳳鳥紋玉觽觀復博物館藏
可是面對感情,再有決斷的人,可能也無法解開女子心中的情愫,猶如詩中: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