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能有多長?
等待的日子里,數著熟悉的數字,在熟悉的城市,做著熟悉的事,尋求一些熟悉的氣味。是否愛,真能義無反顧?
《李米的猜想》這部算是我很罕見沒有做過任何功課就直接去看的電影。所以在看前半段的時候,不只是李米的猜想,簡直也要變成我的猜想。但正因如此,我更享受到這種真相大白時的驚奇感。
曹保平的“癡人”主義《李米的猜想》是曹保平的第二部執導作品,并以此榮獲第56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新導演單元最佳導演獎(他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導演)。
在票房和口碑上也都有亮眼的表現,大抵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劇作***科班出身,以及二十年的劇本創作的深厚底子,讓他二試啼聲就能響徹云霄的一位導演。
2004年曹保平第一部電影《光榮的憤怒》拍攝的是云南小鎮的渺小村民們受鎮上一幫惡徒壓迫欺凌的故事,《李米的猜想》同樣以鏡頭的目光凝視著微不足道的社會經濟境況居處弱勢的角色,場景則由農村轉移到昆明這座城市。
曹保平使用一種書寫推理小說的謹慎去交代出一個不得不簡陋的劇情大綱,然后官派地說,干凈明快的節奏,俐落的轉折,盈滿張力、爆發力的層次豐富的敘事,以及那種揉合愛情商業片、公路片與懸疑片的跨類型獨特風格。
這些都是《李米的猜想》特別好看的理由。
但是,真正精彩的恐怕還是我們像李米一樣,從一無所知開始,沿著故事鋪展的路,左拐,右拐,時而逆轉。可能是四年或者更漫長的時間,人總以為自己一直在行進,但事實是抵達不曾存在。只有在意外從天而降的時候,迫使你緊急煞車停駐原地之時,方向才開始明朗,人逐漸靠近了生命的謎底,而沿路都布滿了諭示和引信,唯辨讀與領悟皆帶有時差。
《李米的猜想》其實只設定了一個主題:愛人不見了,你會怎么辦?
周迅飾演的李米為了這個問題,足足找尋了四年,她要找的就是從空氣中消失的情人方文。
王寶強飾演的裘水天同樣為了這個問題,成了販毒集團的交通,因為只要賺足了錢,就可以迎娶不愿被母親強迫和礦工睡覺,溜到了昆明工作的愛人小香了。
同樣一個問題,兩條平行線,卻因陰錯陽差地糾合擦撞在一起,成了麻花,也起了化學變化。《李米的猜想》描述的無非就是癡情男人的愛恨生死方程式。
癡情,是《李米的猜想》最迷人的生活素描。
癡情,也才能見證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中,依舊有人堅持著那么單純的愿想:找到真愛,終身廝守。
巧合,是《李米的猜想》的巧思;巧合,卻也是《李米的猜想》的敗筆。
不是因為一場車禍,這兩個追尋愛情的故事真的很難捆縛在一起,卻又那么輕易就松解了開來;但是因為一場車禍,卻把四年毫無頭緒的混亂追尋,剎那間就線頭涌現,真相大白,就難免給人硬湊合的偶然感受,少了必然的嘆服。
不過,曹保平是同情癡人的,李米和裘水天都飽受愛情折磨,但是她們的心情同樣是「歡喜做,甘愿受」。
不管多傷心,多憔悴,他們所相信的愛情,始終沒有背離過她們。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也呼吸不到,卻是真實存在于她們的心中和腦海中。
看著李米能夠把情書內容倒背如流地誦念出來,方文就知道他的愛情沒有失落,看著裘水天拿到一張假***號碼單,就有如在大海中找到了救命筏的喜悅。
......
這些都是五光十色的物欲世界永遠無法取代的精神滋養。
這時,曹保平另外拉出了兩條輔助線來襯托癡情世界的迷人神韻。
一位是張涵宇飾演的警官葉傾城,一位是王檸飾演的馬冰情人艾非非。
警官正在鬧離婚,卻遇上堅信愛情不會背叛出走的兩位癡情人;非非則是發現了馬冰的真實身份后,才驚覺自己從來不曾明白愛人真心,卻也被李米的癡情所動,因此有了后續的安排。
警官與非非的輔線劇情,正是傷情人看癡情人,他們的體諒與協助,也因而讓電影的癡情人生起了更大的震動。
總之一句話,《李米的猜想》其實是拍給天下癡情人看的,中國社會的人心浮動,價值浮動,但是基本的向往,永遠不變,那是人性,那是癡情,那亦是永恒。
卑微生命的謎底李米下車換零錢時,裘火貴不安緊張的神色究竟在往上看什么?
同時,貌似方文的男子敷衍聽著同行女友的往事,不時緊盯現下的時刻,幾點幾分到底有什么重要?車禍時因特寫而顯得魔幻的一副墨鏡隱藏了什么意義?
裘火貴額頭上冒著汗珠、腹痛昏厥、異常的焦慮,何以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擇手段非要在今天搭飛機到廣州不可?
每一個演員極細膩極真實的詮演與各種秘密串連而成的情節互相完美地貼合了,乃至有種感覺,你就算重看電影三遍也還有東西可以探索。
剛看到最后的時候突然覺得有點像《證人》這部電影。
因為他們都是用一個事件,而將原本平行線的人卷進來。李米尋找男朋友是這部的大方向,但是隱藏在里面的卻是不可磨滅的人性及對現實的妥協,而這一切卻又源自于愛。
從頭到尾,李米都在猜想,猜想愛人那54封信件的日期或許能數算出什么蛛絲馬跡,猜想愛人身在何方為何不愿相見,相見又為何不愿相認,猜想他身邊那名陌生女子與他的關系,猜想他到底還愛不愛她......
然而英文片名《TheEquationofLoveandDeath》(意為愛與死亡的方程式)也許更貼近本片的主題。
死亡本身不就是一種愛的強烈程度嗎?
愛到連命都可以不要的程度,例如李米、例如裘水天、例如方文,他們都是對愛特別執著、愿意為愛走天涯之人。
李米發現車上一本夾滿方文照片的雜志被偷時,激動到根本忘了車上的另外兩人是以刀脅持、威脅她性命的劫匪,發瘋似地徒手與之打鬧搏斗。她在警局認出方文之時,震撼、抓狂得連警察都打罵了,理智喪失。方文和裘水天則是不惜與魔鬼交易,企圖在短時間之內攢到一筆可觀的與愛人一同生活的幸?;?,哪怕這根本是一紙生死契約,一個地方破漏了,隨時要毒發身亡。
正是這種強烈的愛的渴望,使得無所不在的幸福理想的破滅更加令人窒息。
李米永遠無法與方文團聚,裘水天為了一個甚至不知去向的女孩從此不見天日地入獄服刑,就連查辦此案的員警葉傾城也因為老婆出軌正在鬧離婚,每一個角色都處在一種躁動的危疑不定的狀態中,有些人不停地抽煙,有些人冷不防就失控吶喊。
這樣四面八方的沉悶感使我暫時想到《最遙遠的距離》中三個主角也都各自沉浸在一種無法抵御的愛的失落。桂綸鎂演的小云也同樣持續收到沒有地址***的郵包,然而錄音帶里傳遞來東海岸各處真實、自然并且感動人心的聲音,讓遠離都市以及都市遍布的謊言虛假成為一種可能的救贖選項。
相較之下,李米收到的書信毫無安慰功能,只是一些無聊的生活起居:
“起晚了,便秘了,隔壁飯館的味兒又飄過來了?!?/p>
或者反覆空***著“我打算回去了,我就要回去了,我多想回去”。而李米甚至連搬家都辦不到,談何選擇?
不能夠再更激烈的愛,使得李米熟記每一封信件的出現是在愛人消失的第幾天,熟記上一封信和下一封信的時間間隔,使她緊跟在沒有可能認錯的愛人身后一邊崩潰啜泣一邊仍能一字不漏地默念出她早已翻讀至滾花爛熟的每封來信的天數和內容。
也只因她四年來的生活除了方文那54封信就再沒有其他。以思念做為裹身的衣物,她每日穿著白色坦克背心外搭一件過分寬松的根本是男性尺寸的襯衫。不顧一切的姿態一如她在街上企圖追趕方文搭乘的一臺出租車,奮力一搏的飛撲。
事件的開始源于一場自殺事件,而事件也結束在同一個地方,同一種方式。
可是,愛有多激烈,絕望就有多激烈。
事實上,《李米的猜想》所彌漫的那種絕望完全是鋪天蓋地而來的,即便要逃也無處可躲。
鄉下人進城以后被邪惡的都市吞沒,原本純真的愛情也因而扭曲變質,這樣的敘事十分常見,似乎十余年的時光仍不足以書罄城鄉對立的寓言,譬如范冰冰演的《蘋果》也同樣仍舊把北京再現為一個金錢迷失人心的淵藪。只不過《李米的猜想》更殘酷寫實地揭發了即使留在鄉村也無法幸免的事實。
與城相對的鄉下并不是一塵不染的天堂樂園,它不過是城市的鏡影。
為了金錢,父母可以阻斷兒女的幸福,甚至就在鄉下將女兒推入火坑,所以為了心愛的人,男人不得不進城鋌而走險,牟取不法財富。
不論是留在鄉村還是前往都市,這些社會底層的卑微人物都只能依靠出賣身體才有可能賺錢致富,如果僅僅憑借勞力靠計程車一天幾十元的微薄收入,或許一生都只能住在李米那種像廢墟一樣的破舊樓房,遑論她希望未來有一天能開超市(擠身中產階級)的夢想。
揭開愛情的悲哀我想起俄國女詩人阿赫瑪托娃的一首詩:這所有的一切,只是玩笑,你若離去,我就會死。
思念,像一條在草原上爬行的蛇,縈繞在她的心頭,讓她在希望與失望的兩極間痛苦掙扎,不可自拔地沉迷于名為愛情的癡狂信仰里。
只是,當李米因一起意外而再度遇見這個朝思暮想的男人時,他的身邊卻有了另外一位女人,而他竟然完全不記得李米了!
等待、猜想、追尋,那些和愛有關、無關的現實與記憶,糾纏成萬縷千絲的情感。愛,到底可以傷人多深,李米只是想要他親口說出那個答案。
李米四年來她總能收到未婚夫的來信,卻從未見到他的人。
以開計程車維生的李米,向每一個乘客訴說她的故事,告訴他們每一次來信的日期,給他們看貼滿未婚夫照片的雜志。
他恣意地在每座城市間流轉,李米卻執意停留原地等待,這座城市,到處都漂浮著他們的回憶,彌漫著一股令人窒息的氛圍,那一封封他寄來沒有地址的信件,驅使著她無止盡地等待著。在焦灼的歲月里,李米穿著他的襯衫,試圖留住他最后一絲的溫度氣味,開著他過去賴以維生的計程車,日復一日地穿梭大街小巷尋找他的身影。
然而高速的社會時代發展和階級劇烈分化致使方文裘火貴裘水天這類人若不采取特殊手段便注定要承受更低的生活水準。
又或許有一天終于有錢了命卻沒了,愛情和幸福依然無法實現。
前無坦途后無退路的方文這類人,就像他夾在雜志里的那些照片一樣,困窘地生存于雜志所象征的消費文化、高尚品味與中國式的美國夢其間的夾縫里。
唯一的幸福時光只在那些相片和方文留下來的錄像帶,李米和影帶里的方文相視而笑,竟是透過這種方式他們才真正重逢、彼此相認了、
而一幀幀帶有笑容的畫面仿佛都成了幸福的遺照。
“湖底對自己是無底的,岸對自己也無岸,它的水對自己也是不濕不干的,它的波浪也不感到單一或個別,這些波浪在既不小也不大的石頭周圍,對自己那輕若無聞的輕聲細語,輕聲細語?!?/p>
這段文鄒鄒的對白,是一個說完之后就跳橋自殺的人,最后的遺言。他要說的是什么呢?
為了莫名消失的男友,癡心尋找、歇斯底里,乃至于再見到時幾乎喪心病狂的模樣,從跟陌生人發牢騷、說故事;到一會兒震驚、呢喃低語,一會兒撕裂喉嚨般的吼叫,這是愛一個人;
不再只是等待的長短,而是時間帶來的空虛與寂寥。一個人要如何能承受這些而不放棄?又堅持下去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呢?往往一念之差,一個選擇,一個決定,一等,就是一段苦悶的歲月。這是徹底的放棄。
演員部分,當然周迅身為本片女主角的演技無話可說,面對歹徒的驚慌失恐,還有在憤怒以及無奈的時刻做得很棒。尤其對他最后看著影帶時,要驚訝、要流淚,算是收放自如。
周迅在這部電影里出色的演技得到了眾人的肯定。
刻意素顏,還點上一些雀斑,周迅顯得沒有以往作品那般甜美亮眼,這樣很好,至少不會受到她可愛表相影響,能夠觀察到她演出的另外一面。
加上角色個性限制,扮演人物不再激進外放,我看到的是一個普通到容易讓人忽略的女子,為了愛連外貌都顧不了,實在很不像光芒萬丈的周迅。
一場李米哭著眼,跟著變了樣的方文,背出方文消失后寄給她的54封信的其中幾封,那一段真的很感人。也不得不佩服,從天橋樓梯到下來轉個彎而已,周迅就能把李米的手足無措轉變到哭哭啼啼,這不是精湛,又是什么?
這也是我在熒幕上見過的最“放得開”的迅姐。
愛情從梁祝以后,電影表達的似乎都是舊的。但舊故事我也愿意看。我只希望做個忠實的記錄者,記錄自己的歡喜與想象,影片也有蹩腳的地方,但對于這部片子的故事與表現,我愿意表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