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ánɡShǔKuíHuā
出處《嘉佑木草》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的花朵。夏季花盛開時采收,曬干。
原形態黃蜀葵(《香奩集》),又名:黃葵(《說文》),側金盞、秋葵(《群芳譜》),棉花葵(《植物名實圖考》),黃秋葵、金花捷報、水棉花、棉花七、棉花蒿、小棉花、溪麻、野芙蓉、野甲花。
一年生或多年生粗壯直立草本,高1~2米。莖被黃色剛毛。葉大,卵形至近圓形,直徑15~30厘米或過之,掌狀分裂,有5~9狹長大小不等的裂片,邊緣有齒牙;葉柄長6~18厘米。花單生葉腋和枝端,成近總狀花序;苞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4~5片,長約25毫米,寬5~10毫米;花萼佛焰苞狀,5裂,早落;花冠5瓣,淡黃色或白色,具紫心,直徑10~20厘米;雄蕊多數,結合成筒狀;雌蕊柱頭5分歧,子房5室。蒴果長圓形,端尖,具粗毛,長5~7.5厘米,含多數種子。花期6~8月。
生境分部常見于山谷、草叢間。除東北、西北外,各地均有分布,也有栽培。
性味①《品匯精要》:"無毒。"
②《綱目》:"甘,寒,滑,無毒。"
功能主治通淋,消腫,解毒。治淋病,癰疽腫毒,湯火燙傷。
①《嘉佑本草》:"治小便淋及催生,又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作末敷。"
②《綱目》:"消癰腫,浸油涂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2錢。外用:研束調敷或油浸涂。
注意孕婦忌服。
復方①治砂石淋:黃蜀葵花一兩。炒,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食前米飲調下。(《圣濟總錄》獨圣散)
②治癰疽仲毒惡瘡:黃蜀葵花,用鹽摻,取入瓷器密封。經年不壞,患處敷之。(《仁齋直指方》蜀葵膏)
③治湯火灼傷:用瓶盛麻油,以箸就樹夾取黃葵花,收入瓶內,勿犯人手,密封收之,遇有傷者,以油涂之。(《經驗方》)
④治小兒口瘡:黃葵花燒末敷。(《肘后方》)
⑤治小兒木舌:黃蜀葵花(為末)一錢,黃丹五分,敷之。(《仁齋直指方》)
⑥治小兒禿瘡:黃蜀葵花、大黃、黃芩等分。為末,米泔凈洗,香油調搽。(《普濟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