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今年99歲了,他身體狀態良好。
李政道先生今年95歲了,他身體康健,精神矍鑠。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正式宣布:中國留美物理學家35歲的楊振寧和年僅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而獲得195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李政道獲獎時,二人均為中國國籍。
1962年,李政道加入了美國國籍。兩年后,楊振寧也選擇加入了美籍,成為美國公民。
為何要加入美國國籍?
對此,楊振寧坦言: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如果不加入美國國籍的話,在生活方面有諸多不便。自從1945年來到美國,楊振寧已經生活了19年。期間,他目睹了許多外國移民在這里的不公正境遇。有一次,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附近一個住宅區訂購了一所住宅。但幾周后業主卻不賣給他了?為何?因為業主發現楊振寧、杜致禮是中國人,沒有加入美國國籍。業主說,售給中國人會對他出售其他住房不利。楊振寧對此很生氣,去找律師。律師卻勸他不要起訴,因為勝訴的機會是零!
第二個原因:如果不加入美國國籍的話,在科研事業方面,會多受掣肘。如果不加入美國國籍,是接觸不到更高層次的研究環境的。例如:不能去美國國立實驗室。
第三個原因:加入美國國籍后,作為一個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楊振寧能更好的幫助這兩個與他休戚相關的國家建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
從這三方面考慮后,楊振寧選擇加入美國國籍。
楊振寧入美籍前,他的父親楊武之三次與他見面,勸他回國。
第一次見面:1957年,楊武之以帶病之身與兒子見面,勸兒子回國。
楊振寧的父親叫楊武之,母親叫羅孟華。楊武之是非常有名的數學教育家,曾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任教。
1957年夏,楊振寧和妻子杜致禮及他們的孩子楊光諾來到瑞士日內瓦生活、工作。楊振寧給父親寫信,希望他能到日內瓦來見面,看看從未謀面的兒媳婦和孫子。
接到兒子的信后,楊武之非常高興,兒子楊振寧自1945年去美國留學,父子二人已經有12年未見面了。楊武之立即將此事報告給周首長,請求能去瑞士同兒子見面,并打算乘此機會勸說兒子楊振寧,要兒子回到祖國大陸,為國效力,為人民服務。
楊武之的請求得到了批準。之后,他以帶病之身,經北京、莫斯科、布拉格,一路飛行一路住醫院,飛抵日內瓦,與兒子一家見面。
見到兒子后,楊武之給兒子介紹了新中國的許多新事物。他給兒子寫了兩句話: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他勸兒子要看清形勢,中國會一天天強盛起來的,最好回到祖國大陸來為國效力。聽了父親的告誡,楊振寧連連點頭,但因種種原因,他沒有回到祖國。
第二次見面:1960年夏,楊武之再次趕到日內瓦與兒子見面,勸兒子回國。
1960年夏,楊振寧再次給父親寫信,希望父親母親能來日內瓦與自己團聚。楊武之再次將此事報告給周首長,他要游說兒子回國。有關方面同意了他的請求。之后,楊武之偕同夫人羅孟華經蘇聯、捷克到了瑞士日內瓦。
這次見面,楊武之給兒子、兒媳講一些自己的和家人與親友們的情況。他還對兒子說:“如今是新中國了,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從前我們很多東西都造不出來,今天可以制造汽車和飛機。從前常遭遇有水災旱災,今天興修水利,水災旱災基本沒有了。從前有很多文盲,今天所有小孩都能上學讀書……”
楊武之與兒子談了許久,但依然沒能使兒子回國。
第三次見面:1962年夏,楊武之、羅孟華趕赴日內瓦與兒子見面。
1962年夏,楊武之偕同夫人羅孟華又一次到了日內瓦,與兒子楊振寧一家團聚。楊武之和兒子談了很多話,再三要他把眼光放長遠,看清楚歷史演變的潮流。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他還是沒能使兒子回國。
1964年,楊振寧最終作出了加入美國國籍的抉擇。
1973年5月12日,楊武之因病去世。
父親去世后,楊振寧曾在一篇文章里,描寫了父親三次與他相見,勸他回國的事情:“和父親、母親在日內瓦三次見面,對我影響極大……父親覺得他應當勸我回國,這是他靈魂深處的愿望……他對于我的決定(加入美國國籍)沒有抱怨,但我知道,他直到臨終前,對于我放棄故國的舉動,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