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guān)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繼續(xù)為你帶來《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fēng)俗史》一書的共讀。
上一篇文章里,我們聊到了衣食·住行中的古代風(fēng)俗史,
(更多內(nèi)容,請戳:平頭百姓、愁眉、屋漏、滑稽等詞匯在古代原來是這些意思)
比如,「平頭百姓」中的「平頭」原來是一種老百姓戴在頭上的小方巾;「愁眉」是流行于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一種妝容;「頭撞南墻」的「南墻」指的是古代住宅里的「影壁」,等等。
這一篇文章里,我們將繼續(xù)看看6個生死·鬼神中的古代風(fēng)俗詞匯。
希望你喜歡~
01.尋短見,為何比喻自殺?「尋短見」指看不到生的希望而尋死,是自殺的婉辭。
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說法。「短見」一詞在現(xiàn)代語義中指的一個人見識淺薄,與「長見」相對應(yīng)。但是,見識再簡短,也跟死亡扯不上關(guān)系呀!
其實,「尋短見」中的「見」字,不是指見識,而是指古代喪葬制度中的一種裝飾物。
古代的喪葬制度從簡葬、薄葬慢慢過渡到厚葬以后,人們對棺材的要求也講究了起來:
裝尸體的木制器具為「棺」;空著的為「櫬(chen,4聲)」,因為死者的身體將來要躺在里面;已經(jīng)裝進尸體的為「柩(jiu,4聲)」,即書面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靈柩」。
按照《儀禮》一書中《既夕禮》的規(guī)定,落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靈柩運送到墓穴,葬入墓穴以前,要「藏器于旁,加見」。
這里的「見」指的是一種棺槨上的裝飾,加了它以后,參加葬禮的人就看不見棺槨,只能夠看見覆蓋了一圈的棺飾了。
至于這個「短」,則是因為古人生活條件很艱苦,不少孩子都在7、8歲以上,20歲以下的年紀(jì)便夭折了,由于他們身材矮小,棺木自然比成年男子的都要小,下葬時便會用「短見」一詞來形容。
自己去尋找名為「短見」的棺飾,不正是壽命短、自尋死路的典型特征嗎?慢慢地便成了比喻自殺尋死的婉辭了~
02.三長兩短,原來是固定棺材板的規(guī)矩「三長兩短」大概是最為人熟知的日常俗語了,至今還活躍在人們的口頭語中,使用頻率極高,有意外災(zāi)禍/事故,或是死亡的婉辭。
但是,這個俗語為何能夠代指死亡?三長和兩短又是指什么?為何不說兩長三短,或是四長五短呢?
原來,《禮記·檀弓上》里,天子的棺木從里到外,一共有四重之多,為了固定,則需要用「棺束」把棺木給捆綁起來。由于釘子是后來才發(fā)明的,因此,古人便想到了用皮革來固定。縱向木板短,捆二道,橫向木板長,捆三道,加起來不就是「三長兩短」嗎?
只不過,后來釘子發(fā)明以后,人們開始用釘子來固定棺木,不用皮繩捆綁了,「三長兩短」的原始含義慢慢被人們淡忘了。
03.豐碑,原來是下葬的工具今天的「豐碑」一詞,指的是用來歌功頌德高大師杯,但在秦代以前,「豐碑」是下葬時專用的工具。
「碑」的本義,是豎立起來的石頭。
這塊豎立的石頭本不是用來刻字的,大約從秦代開始才在上面刻字,作為紀(jì)念物、標(biāo)記或者文告,那時,刻著字的時候還不叫「碑」,而叫「豎石」。
除了立在公廟前,石碑的另一個作用是用來「下棺」。
古代的棺材由棺槨兩部分構(gòu)成,棺材外面會套上一層大棺材,即槨。下葬的時候,因為棺材太沉了,要用大木豎在槨的四個角,木上有孔,穿上粗粗的繩子,制成轱轆,用來牽引棺材到墓坑里面去。后來的「豐碑」就是這個大木,按照周禮,不同等級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
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這種嚴(yán)格遵循等級制度的葬禮規(guī)格開始被人們所遺忘,人們開始在逝者的墓以前豎起石碑,刻上字來紀(jì)念,最終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墓碑。
04.放肆,原來是威脅要殺掉你晚輩面對長輩時,如果言語和行動都表現(xiàn)得很囂張,通常會受到這樣的斥責(zé):「放肆!」各種辭典對「放肆」一詞的解釋都是輕率任性,毫無顧忌,顯然是一個貶義詞。
在古代,「放肆」是一個與死亡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詞語。
周天子駕崩以后,小宗伯(掌管禮儀祭祀的官職)要先「大肆」,就是把周天子的是尸體最大限度,沒有死角地延展開來,并擺設(shè)、陳列妥當(dāng),然后用香酒沐浴、清洗尸體。
而后,引申開來,處死刑后陳尸示眾也叫做「肆」,如,《周禮》中規(guī)定的,凡殺人者,踣(bo,2聲)諸市,肆之三日。翻譯過來便是,將殺人犯處死成一具僵尸,然后在市集陳列三日,以示鄙棄,同時有警醒百姓的意思。
這個「放」,則有放逐、放棄的意思。
因此,「放肆」一詞指的便是,棄尸于市,陳列示眾,可見是不敬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程度時,才會使用的威脅。
經(jīng)過漫長的語言演變,今天的「放肆」雖然沒有威脅要殺掉一個人的意思,僅僅表示訓(xùn)斥,但我們依舊能夠從中聽出說話者強烈的憤慨情緒。
05.孟婆,原來不姓孟,也不是賣湯的中國民間傳說,人死后會走上黃泉路,經(jīng)過一座奈何橋后,會遇到一位賣湯的老婆婆,這碗叫做「孟婆湯」,人在喝下它以后會忘卻前世的愛恨情仇。
然而,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孟婆」卻和這碗「孟婆湯」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她是天帝的女兒,是風(fēng)神。「孟」也不是她的姓,而之所以被稱作「孟婆」,是因為古人的排行以伯(孟)、仲、叔、季為序,天帝的女兒最大,所以便用了老大的「孟」來稱呼。
06.城隍廟里供奉著的到底是一尊什么樣的神?城隍廟是中國各地極為常見的廟宇,那么,這座廟里供奉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神?為何又把這座廟稱為「城隍」廟呢?可能不少朋友就不清楚了。
古人修建城的時候,一定要在城墻四周開挖護城的壕溝,挖成以后,未蓄水的稱為「隍」,蓄水的稱為「池」。「城池」一詞便是這樣來的,表示護城河里的水滿滿地圍繞著城池,否則就只能叫「城隍」了。
最遲到了南北朝時期,「城隍」一詞開始演變成了庇護城池的自然神。你把它想象成城外的一圈防御屏障便很好理解了。
宋朝以后,城隍廟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是對當(dāng)?shù)赜兄卮筘暙I的地方官來祭祀。明代甚至還有京師城隍廟、府城隍、州城隍、縣城隍的四級封號,各地城隍廟都會舉行大規(guī)模的廟會,祭祀城隍神,并漸漸演變?yōu)楫?dāng)?shù)刈钪匾拿耖g習(xí)俗。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nèi)容。
下一篇文章里,靈遙將繼續(xù)為你帶來10個廟堂·江湖詞匯的解讀。
敬請期待吧~
文|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yè)讀書人,更多好書拆解詳見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