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向一位學生問起:太陽系內有幾顆行星?得到的回答肯定是一致的:太陽系內有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
實際上,這個答案是2006年以后才有的,也就意味著在此之前,太陽系內不止八顆行星。說到這,可能很多讀者疑惑了?這不可能吧,都已經21世紀了,人類怎么還會對行星數量糾結不清呢?甚至直到了2006年才確定太陽系內有八顆行星?
如果這么說的話,那也不對,因為在1930年之前,人們已經知道太陽系內是有八顆行星的。直到我們今天的主角,曾經的九大行星成員之一——冥王星出場了,它在1930年被人類所確認。
冥王星
如此說來,冥王星從1930年到2006年,這76年間一直是作為太陽系行星成員之一而存在的。那么科學家為什么要把一顆有著76年行星履歷的星球,“無情”踢出九大行星序列呢?
或許大家覺著這有什么好講的,既然冥王星不再被當做九大行星之一,那就說明它不符合行星定義啊,于是一些積極的讀者隨即就去網上查了一下行星定義。你看,行星定義是這樣說的:
第一條:這顆天體必須圍繞太陽運轉
第二條:這顆天體的質量必須足夠大,以至于它的引力能克服自身的固體應力,達到流體靜力平衡,也就是它的形狀要近似球體
第三條:這顆天體具有足夠的引力來清空其軌道附近區域(不允許存在比它質量更大的天體)
而對于冥王星來說,前兩條它是符合的,但第三條就出了問題。人們發現,冥王星的軌道和其余八大行星差異明顯,軌道與黃道之間傾角較大(有17度),而且由于其近日點離太陽的距離比海王星近日點還要短,因此它還會周期性的位于海王星軌道內側;除此之外,冥王星所處的位置位于柯伊伯帶,那里的聚集了很多小天體,甚至其中一顆被稱為鬩神星的天體,它的質量甚至還要大于冥王星。很顯然,冥王星并不能被稱為行星。
但大家要注意了,雖然冥王星很顯然不符合行星定義,但這個行星定義是什么時候提出的呢?沒錯,就是2006年提出的,說的直白些,就是為了把冥王星拉出行星序列才提出的行星新定義(或者說為太陽系內的天體做一個清晰的分類)。
但冥王星到底做錯了什么?以至于科學家如此“不擇手段”的想要趕走它?科學家們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時間還要從發現冥王星的1930年說起。當時年僅24歲的克萊德·湯博在羅威爾天文臺發現了冥王星,并且認為這就是一直在尋找了第九顆行星。而在此之前,這顆一直沒有被找到的行星被稱為X行星,而這樣的稱號正是羅威爾天文臺的建立者帕西瓦爾·羅威爾命名的,因為他一直堅信海王星并不是太陽系中的最后一顆行星,畢竟這位富商出生的天文學家曾宣稱在火星上發現了運河(實際上那只是火星表面的溝槽)。
帕西瓦爾·羅威爾
可惜的是,這位天文學家一直到臨死(1916年)都沒有找到那顆他夢寐以求的X行星。而克萊德·湯博繼承了這位天文學家的遺志,在1929年來到羅威爾天文臺時,他的首項工作就是進行對X行星的搜尋。
幸運女神很快降臨了,1930年2月18日,克萊德·湯博終于在找到了這顆人們探尋已久的X行星。并且在兩個多月后,對X行星進行征名時,采用了一位年僅11歲的英國小姑娘的意見,取名為Pluto(希臘神話中的冥王),因此我們就稱其為冥王星。
克萊德·湯博
而當時在對冥王星的質量進行估算時,發現這顆天體的質量竟然是地球的數倍,把它與前八顆行星歸為一列是理所應當的。然后在科學家們后續的觀測中,冥王星的質量一降再降,到了1978年,科學家根據對冥王星衛星卡戎的觀測,才發現冥王星的質量甚至只有月球的1/5左右?。ǘ厍虻馁|量是月球的81倍)
但考慮卡戎仍舊是冥王星的衛星,因此冥王星在當時還是被當做行星看待,因為那時候人們認為只有行星才能擁有衛星(但此后更多的觀測證明,這只是一廂情愿罷了)。
卡戎和冥王星
時間到了2000年,時任美國紐約海登天文館館長的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決定在其館所展示的行星模型中去掉冥王星(要知道,當時距離冥王星被開除行星籍還有6年時間)。而這位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正是下圖這位(這是其做客生活大爆炸的劇照)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
不過給予最后一擊的還是鬩神星的發現,科學家在2005年的時候,于柯伊伯帶內發現了一顆體積比冥王星還要大將近1.6倍的天體(當然了,這只是基于當時的觀測數據得到的結論,實際上鬩神星要比冥王星小一些,直徑比冥王星短了三十多公里),并且鬩神星的質量還要比冥王星大,大了將近13%。
鬩神星
對于當時的科學家來說,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這顆比冥王星還要重的天體就該成為太陽系的第十顆行星。但如此一來,我們要知道在柯伊伯帶,與冥王星體積質量差不多的天體不在少數,那意味著太陽系內的行星數量將會擴張到數十顆,甚至越往后會越來越多。
終于決定冥王星命運的一刻來臨了,在布拉格召開的第26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議中,數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投票,最終結果是冥王星不再屬于行星,而是歸為了矮行星行列,那天是公元2006年8月24日。
這次大會還對行星進行了新的定義(就是開頭幾段所講的),并且也對矮行星制定了四條規定,前兩條同行星定義一樣,第三條變為“不能清空其軌道區域內的天體”,第四條規定其不能是衛星。而對于太陽系那些既不符合行星定義的,又不符合矮行星行列的天體,還不屬于衛星的,就起了個統一的名稱,叫做“太陽系小天體”。
至此,冥王星就正式的被定義為矮行星,而太陽系內的行星數量又重新回到了1930年發現冥王星之前的八顆。
如果夾雜一些情感進去,對于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序列的事情,可能就是人類為了保證“行星”的“神圣性”,而不得不將冥王星開除,否則將來太陽系內能被稱為行星的天體就太多了。
本篇文章的內容到此結束。
謝謝各位閱讀!
以后還會不斷更新精心準備的通俗科普長文
本文由賽先生科普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