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樂三
黔地,丹霞地貌平地冒出一堆石頭,便稱山。仙桃山就是這樣的山,山上不長桃樹,只是山的外形像桃子。
那時的仙桃溝,是仙桃山下的一處含有豐富礦物質的小小平原,適宜培植優良食材。
胡小妹與易建仁,從小同學,常來攀爬仙桃山,爬累了,就在仙桃溝歇息,挖地里的紅薯解饞,甜津津的。
成人后,他倆在仙桃溝最早栽種甘蔗。雖然各種各的地,對栽甘蔗兩人興趣很濃,時常在一起精心商量每道工序的最佳***。下種時,他們把園地整出一條條豎溝,取種蔗的中心部位切成兩節一根,栽在泥土高處,理水護蔸,并讓前后左右間隔通風向陽。收獲時,甘蔗根根像蘆葦細長。
這時,村里有人看笑話,家里有人也反對。
第二年下種甘蔗,他們不再切斷種蔗,讓節節萌芽充分享受母體營養。
這年甘蔗成熟時,又粗又長,口感津甜。
收獲時節,卻遭遇臺風過境,易建仁趕緊去胡小妹田里幫助收獲被狂風刮倒的甘蔗,然后挖坑下窖。忙完兩地甘蔗收獲和儲藏,人已被初冬的寒雨淋成落湯雞。
這時,胡小妹趕緊縮身在避風的仙桃山腳下,喊冷。
易建仁迅速脫下自己身上的罩衣裹在胡小妹身上,扶著胡小妹就近進了自己家。
父母出了遠門,易建仁忙著拿自己的衣褲給胡小妹洗澡換衣。胡小妹洗浴出來,變成了假小子。
易建仁驚訝地說:“小妹妹變成小弟弟啦!”
然后,易建仁將胡小妹溫情地抱著放在房里的床上。第二天早晨起來,他倆什么話也沒說,相對只會傻傻笑。
一月后,國家到了抗戰生死存亡緊急關頭,鄉公所來人將易建仁送去參軍,投入戰場。
戰爭無情,棒打鴛鴦。從此,倆人風雨相阻,杳無音信。
后來,經打聽,胡小妹才知易建仁當初去了臺灣。這多年過去,也不知是死是活。
兩岸恢復友好往來后,易建仁回鄉探親,沒忘隨身帶著做種的臺灣良種甘蔗。此時會面,兩人頭上都已沾滿白霜。
易建仁向胡小妹介紹臺灣甘蔗的優良之處,胡小妹邊聽邊說:“一會兒,省農科院甘蔗種植研究所的研究員會來看你,你多留著一些話對他說,好嗎?”
研究甘蔗種植的小伙子,叫易胡久,是易建仁與胡小妹當年那夜播下的種子。
【來源:株洲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