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是如今中國、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三國的交界之地,如果時間倒退一百多年前,這里卻是地道的中國領土。
帕米爾高原處在興都庫什山、昆侖山和天山的交匯處,由于地形復雜、海拔高聳,自古至今都鮮有人煙,因此當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崛起后,往往會將帕米爾高原作為一個整體納入疆域,比如西漢、大唐和清朝。而當王朝衰落時,這里往往也最先從帝國的版圖中崩裂出去,不幸的是這一幕在晚清再度出現。
西漢于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范圍包括帕米爾無雷國、休循國在內的西域諸國;大唐設置在咸海以東的安西都護府則常年在蔥嶺駐扎三百到七千不等的守軍;清朝時的帕米爾高原則歸屬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管轄。進入19世紀之后,伴隨著大清王朝的日薄西山,嗜土成性的沙皇俄國從中亞強勢襲來,帕米爾高原的命運隨即出現異數。
1884年6月,關于帕米爾高原歸屬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出爐,清俄雙方首次以條約形式對該地區做出劃分。條約規定清俄雙方的西部界線自北向南延伸,但經過帕米爾高原時,清朝界線持續向南,而俄國界線折向西南,這樣在兩條界線之間便形成一部分“待議區”。
根據這項約定,帕米爾高原被一分為三,東半部分屬于中國,西半部分屬于俄國,中間部分暫時擱置,但隨著大清帝國逐漸沒落,其對西部邊界的掌控能力也日漸薄弱,沙俄由此對中方所屬部分和待議區產生覬覦之心。
對于沙俄這樣的國家,一紙協約顯然不具備任何約束能力,這也是清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之后,俄國仍舊屢屢向南進犯的主要原因。在《續勘喀什噶爾界約》之前,大清對帕米爾高原擁有絕對的***,乾隆時期的定邊右副將軍富德、參贊大臣明瑞等人受命追擊潰逃的大小和卓,直至后者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為紀念這次勝利,朝廷命人在帕米爾高原刻立石碑,這便是乾隆記功碑的由來,但俄國卻對這一歷史鐵證進行了人為破壞。
1891年,俄軍從費爾干納盆地向東侵入清屬帕米爾高原地區,乾隆記功碑被奪走并遭到破壞。次年6月,俄軍強占包括小帕米爾和郎庫里帕米爾在內的兩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而清朝無力做出反擊。除此之外,“科學考察”和“外交訛詐”也是沙皇俄國慣用的伎倆,大量以“考察”為名的先遣隊被派往帕米爾高原,關于清朝駐防和當地自然條件的情報則源源不斷流入俄軍司令部。
圖-帕米爾風光
強占兩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之后,俄國試圖通過法律途徑將成果合法化,于是沙俄數次向清廷提出照會,要求對西部疆界進行重新劃分。不過很可惜,盡管實力不濟,但晚清并未按照沙俄設定好的套路往下走,最終俄國只是得到大清一紙聲明,即絕不放棄被俄國強占的帕米爾高原地區。直到現在,中俄之間除了《續勘喀什噶爾界約》之外,并沒有從法律層面在帕米爾高原達成任何協議,當然現在沙俄早就不存在了,在該地區取而代之的是五個斯坦國,自然也就沒有人再去計較上述條約。
圖-帕米爾高原
從帕米爾高原的歷史變遷來看,本身就是各方地緣勢力相互角逐的結果,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慘痛的,唯有奮發圖強才能實現中國的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