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12日訊(記者李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小麥、馬牛羊、馬車的引進,佛教傳入,到西域音樂舞蹈在中原的傳播,再到大航海與西學東漸,正是由于持續不斷地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融合,使其本土化,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才使得中華文化更為豐富,更為生機勃勃,更為輝煌燦爛。
最近出版的《中國接受海外文化史》共4卷,是一套展現中華文化接受、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學術通史著作。以時間為軸,從中華文化源起到19世紀中期,分四個時期來全面系統敘述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接受和吸收多民族文化的基本史實。各個不同時期分卷中,涵蓋了該時期物產、宗教文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社會思潮等的文明互鑒,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海外文化在中國傳播的完整圖景。
作者武斌,曾任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他給自己提出的任務,就是在全球史的視野下,通過對中國接受、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歷史的重構,挖掘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價值,揭示中華文化的世界性意義。他認為:“中華民族形成的廣闊的文化胸懷、積極的***精神、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將世界一切先進文化成果融入中華文化中的強大文化能力,是在今天所面臨的全球化時代,我們要繼承、要發揚的。”
【編輯:侯方隅】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