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叫“冒著藍光的加特林”。指的是游戲里可以用手端著掃射的加特林機槍。可見這種暴力美學式的武器已經深入人心。
但真正的加特林機槍是不可能端著掃射的,因為這是一款古典的手搖式機槍,槍身必須固定在架子上。那么我們在游戲中看到的加特林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嗎?
也不是,因為嚴格來說這是加特林結構類機槍,也就是美軍在越戰期間大量裝備的“粗暴火力”——M134。
加特林機槍美國人加特林在1860年設計了一款機槍,這是世界范圍內大規模使用裝備的第一款機槍,當時還是清朝的咸豐年間。
這款槍的原理就是將幾個獨立的槍管拴在一起使用,那個時候武器設計理論還不存在,因此機槍想要保持連續擊發,需要射手通過搖柄手搖轉動。這樣每根槍管轉到供彈處后自動上彈,然后轉到扳機處被撞擊開火,然后換下一根槍管,這樣循環往復,保證了機槍能夠持續性發射。
那個時候彈藥殼還是紙制的,6根槍管每分鐘一共才能發射200發子彈。這個數據在當時屬于奇跡,在現在屬于落伍,別說機槍了,自動手槍都比這玩意的射速快。
機槍射速慢的主要原因是紙制彈殼存在火藥泄露的缺點,為了提高射速,加特林冒險使用了當時剛剛誕生沒有多久、自身滿是毛病的金屬彈殼。經過一系列的改進,加特林機槍的射速終于提高到了每分鐘1200發左右。
二、M134
再說說我們的主角——M134機槍。這款槍設計于越戰期間。當時美軍發現沒有武裝的直升機,無法對抗突然在近距離出現得越軍。
美軍迫切需要可以安裝在直升機上,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投射大量火力的武器。由于甲方要的比較著急,根本不給重新設計的時間,通用電氣公司只好把裝備的M61機炮等比例縮小成機槍,這便是M134。
從發射20毫米炮彈的機炮變成發射7.62毫米子彈的機槍,這肯定是要出問題的。這就好比一個長期戴著100斤負重鍛煉的短跑運動員,突然扔掉了負擔,那還不飛起來?而M134就是面臨這種情況。
M134采用了加特林式的結構,但驅動機槍射擊的是一個電動轉機。減掉負擔的電動機直接將M134的射速推高到了每分鐘6000發!理論上來講,這個數字根本不是正常人類可以駕馭的。因此在實際使用中,射速一般設定為2000發至4000發左右。
暴力美學伴隨著無法避免的衍生問題就是耗彈量大。電影里的沖鋒槍可以掃射幾十分鐘不換子彈,現實中可不行。
巨額的消耗極大考驗著后勤人員的心理素質。這也是為什么越戰結束后M134被冷落的原因。
除了耗彈量大的問題之外,槍管容易過熱也是一個坎。由于發射的子彈是步槍彈,比重機槍的口徑還小,因此槍管的管壁相對要薄。那么在持續高速射擊的情況下,槍管極有可能因為過熱發生炸裂,還會波及到飛機的安全。M134只能加裝紅外報警裝置,只要槍管過熱便自動停止射擊。
在實際使用中,M134的故障率相當低了,根據權威部門公布的數據,M134發生故障的幾率小于萬分之一。不過常言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機槍終歸還是要發生故障的。
由于M134的結構復雜,這點很好理解,畢竟前身是加特林機炮。因此一旦出現故障,那么在現場拆解、維修是相當困難的。也就是說只要出現問題就無法當場排除,只好返回基地后修理。
這也是M134的詬病之一。
三、煥發青春
諸多問題讓M134在越戰結束后便被冷落,軍方取消了訂單,這款機槍被迫停產。由于不再生產,那么出現售后問題,廠家就要利用庫存拆東墻補西墻。可庫存只會越用越少,最后只能成為絕響。
但M134的優點也是不能忽視的。比如機槍離心力過大,那么精度是無法保證的。可大離心力反而可以增加射殺范圍,而且高射速也可以彌補精度不足的問題。這反而讓M134成為有效殺傷集團目標的武器。
很多人都玩過《使命召喚》系列,有的關卡是開著AC130“空中炮艇”打擊地面目標。飛機上安裝的機槍就是M134。由于固定翼飛機比直升機穩定,M134經過改裝后射速達到了每分鐘1.8萬發!而且飛機一次裝滿彈藥可以使用很長時間。一般來說,飛機側面會安裝至少3挺M134,這樣火力如同下冰雹一般根本無法躲閃,其毀傷力驚人。
由于7.62毫米子彈的殺傷力有限,有時候無法穿透房屋內的敵人。飛機還會配備20毫米口徑的機炮。經過實際測試,7.62口徑機槍配20毫米機炮,要遠比12.7口徑機槍與20毫米機炮的組合合適。
其實M134自越戰結束之后跌入谷底,也與美國在此之后對外戰爭強度減少有關。真正讓其再度崛起的,是20世紀末特種作戰的興起。美國的迪龍·埃羅公司從通用電氣手中買下了M134的生產權,并隨之給其進行改裝,主要是對供彈結構進行改良。
原版M134最復雜的結構就是供彈機系統。為了保證6根槍管的供彈,供彈機有7個轉槽,也就是7發子彈,這樣不會出現空機沒有安裝子彈的問題,原理類似于左輪手槍。也就是說供彈機的轉速和槍管的轉速是7:6,一旦出現問題,就是整個轉機系統出現問題。還會牽連上甩彈殼的旋轉機。
如果彈鏈通道超過1.5米,或者過短都會提高轉機系統的故障率。通用電氣只好又增加了輸彈助推電動機,讓原本就復雜的結構更是雪上加霜。
迪龍·埃羅公司的改裝完美解決了以上問題,M134的可靠性大大提高。美國軍方開始大量采用M134,目前許多直升機、小型船艇、輕型戰斗車輛上都有其身影,并出口到十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