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國從北至南有三條最主要的河流黃河、長江、珠江,它們在華夏歷史發(fā)展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交通條件下,水運是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因此連通三大河流就顯得尤為重要,京杭大運河和靈渠便應運而生。
京杭大運河是隋朝時隋煬帝楊廣的杰作,為南北方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靈渠也是非常著名,它是比京杭大運河出現(xiàn)得更早的人工運河。靈渠的作用更為明顯,中原和嶺南之間由于道路難行,交流相對比較困難,靈渠的出現(xiàn)連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加強了中原和嶺南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流,對國家統(tǒng)一貢獻頗大,在歷史上有非常高的地位。。
靈渠,在廣西桂林,這個山水甲天下的地方,有兩條名震天下的河流,一條是桂林南部陽朔境內(nèi)的漓江,一條是桂林北部興安境內(nèi)的靈渠。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靈渠將興安縣的海洋河(湘江源頭)和大溶江(漓江源頭)相連,連通了湘江和珠江水系。說起靈渠,就繞不開秦始皇嬴政,它是秦始皇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chǎn)之一。
秦始皇掃滅六國后,著手開拓嶺南,打造大一統(tǒng)的帝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屠睢為將,率50萬秦軍征南征百越。50萬大軍長途跋涉,所需要的軍資糧草是驚人的,但是因為路途遙遠且崎嶇難行,使得后勤補給跟不上,南征數(shù)年未能打開局面。在古代,陸運的成本非常高昂,尤其是山路,運輸成本更是驚人。水運成本最低,為了解決補給問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人修建湘江與漓江之間的人工運河(即靈渠),打通湘江和珠江,可以更快捷地為南征大軍運載糧餉。
據(jù)歷史記載,秦始皇讓監(jiān)察御史史祿負責靈渠的修建。靈渠工程分鏵嘴、大小天平、南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5個部分,修好之后,千舟競發(fā),風帆浩蕩,后人稱贊史祿“咫只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靈渠修成通航的當年,秦軍就攻克了嶺南。但秦朝之后,各朝代對靈渠的重視程度逐漸減弱,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進行清淤、維護。如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來南方平叛時,因需要靈渠運輸物資,清修過。
圖-廣西桂林興安縣靈渠分水壩
隨著泥沙淤積,其通航條件便越來越差,時至今日這條運河更多的只是歷史意義,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代航運的需求條件。盡管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公路、鐵路、高鐵、飛機等更為快捷的交通運輸方式,但是水運的作用也不可小覷。畢竟和其他運輸方式相比,水運的成本要低得多,更適合大宗商品的運輸。
因此,如何溝通長江、珠江之間的水運,又擺在人們的面前。現(xiàn)在主要有兩個方案,一個是通過江西省內(nèi)的贛江來連通長江、珠江,即贛粵大運河,連通江西和廣東珠三角地區(qū);另一個就是通過湖南省內(nèi)的湘江進行連通,即湘桂運河(靈渠),連通湖南和廣西。
如果這兩個方案成行,長江、珠江兩條水系航運貫通,將有效降低運輸成本,改變我國內(nèi)河航運的生態(tài),為南北方經(jīng)濟聯(lián)系和協(xié)同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