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蟒是一種大型蛇,同時也是無毒蛇,它們原本分布于東南亞以及我國南方部分地區,但在上個世紀時,有人將它們作為寵物販賣到了美國。
美國一直有收藏體型較大的蛇的習慣,這是源于當時上流社會的一種炫耀財力的象征,過去的貴族們會從全世界各地搜尋奇特的物種,其中也包括體型最大的蛇。這種風氣在后來也影響到了其他人。
緬甸屬于一種大型蛇類,同時比較溫順,所以在上個世紀時,有許多人將它們作為寵物飼養。據統計在2000年左右,美國共進口了144000條緬甸蟒,而剛孵出的緬甸蟒僅售20美元一條。并不算特別高的價格和可愛的幼年緬甸蟒,吸引著人們將它們買回家。
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緬甸蟒的體型實在是太大了,有些家庭難以承擔,但又沒有棄養緬甸蟒的機構,導致大量緬甸蟒被放生到野外。還有一些緬甸蟒因為颶風等原因也從家庭逃到了野外。
緬甸蟒喜歡生活在沼澤地周圍,而加利福尼亞地區剛好有一個沼澤地國家公園,這個公園建立之初就不是為了豐富市民活動,而是為了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所以當地生活著許多野生動物,比如:短吻鱷、水獺、負鼠、小浣熊、狐貍等動物。而這些動物剛好能夠為緬甸蟒提供食物,導致它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以及其他地方安營扎寨。
緬甸蟒的泛濫緬甸蟒屬于冷血動物,體型較大的它們需要生活在較為溫暖的地區,佛羅里達州剛好滿足這樣的條件。
幼年時期的緬甸蟒有許多天敵,比如:鱷魚、鳥類以及其他食肉動物等,然而一旦它們長大,長達5米左右的體型會讓它們化身為當地的頂級食肉動物,幾乎沒有任何動物可以壓制它們,甚至連短吻鱷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
沒有了天敵的制約,再加上當地剛好屬于保護區,保護區內生活著許多野生動物,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而且,緬甸蟒的繁殖能力驚人,每年能產20-50枚左右的蛋,甚至還會更多,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現了一條長約5.4米的緬甸蟒,而它的體內還有87個待產的蛇蛋。盡管不是所有的幼蛇都能存活到長大,但相比于哺乳動物而言,它們每次產崽量實在是太高效了,以至于沒過多久當地的緬甸蟒就開始泛濫成災。據估計,當地至少有30000-300000條緬甸蟒生活在這里,據專家估計當地的緬甸蟒數量可能會更多,原因是緬甸蟒善于隱藏自己的蹤跡,令人難以發現它們。
泛濫成災的緬甸蟒主要以當地的野生動物為食,它們通常伏擊在水面之下,等到獵物前來飲水時利用肌肉的力量纏住對方,直到對方停止心跳和呼吸,緬甸蟒才會將它們吞食到肚子里。
由于緬甸蟒的捕獵,導致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沼澤地區面臨更嚴重的威脅,
據研究發現,在緬甸蟒還未泛濫之前,當地還可以觀察到大量的小浣熊,但在2003-2011年,觀測到的小浣熊出現的頻率下降了99.3%,白尾鹿下降了94.1%,短尾貓下降了87.5%,它們數量的不斷減少很可能和緬甸蟒有關。
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當地開始組織捕殺緬甸蟒的活動,比如:舉行捕殺緬甸蟒大賽,開發緬甸蟒食譜等,但這些***都沒能有效得控制住當地緬甸蟒數量。
我們知道,印度地區蛇類眾多,而當地也有著悠久的捕蛇文化,為了消滅緬甸蟒,當地引進了兩名印度捕蛇人來此捕殺緬甸蟒,這兩位蟒蛇獵人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獵殺了27條緬甸蟒,要知道的是,捕蛇大賽上一共有1600多人參賽,但只捕殺了68條緬甸蟒。
我國為什么要保護緬甸蟒每當我們提到緬甸蟒在美國泛濫成災時,很多人都會提到為什么緬甸蟒沒有在我國泛濫成災?這其實是因為緬甸蟒在原有產地有許多天敵,導致許多緬甸蟒幼崽都無法成活成年,所以才沒有像佛羅里達州的緬甸蟒一樣泛濫成災。就好像在澳大利亞泛濫成災的兔子,之所以在我國沒有泛濫,是因為我國的猞猁、狼、老鷹等都會以它們為食。
在我國的南方地區,緬甸蟒是當地食物鏈的一環,如果少了它們,當地的生態平衡將會被打破。再加上它們個頭較大,數量稀少,如果不加以保護,它們將可能會就此消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大熊貓一個級別。
不管是美國肆意獵殺緬甸蟒,還是我國將緬甸蟒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本質上都是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