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4月5日統計,上海新增無癥狀人數達到13088人,這也意味著上海的擴散性遠遠強于其他城市,我們需要拿出對待武漢的謹慎度去對待上海。
作為人口高流動性的城市,上海目前必須要做的是“足不出戶”,而在不出門的情況下如何保障上海市民的正常生活就成了重點考慮對象,對于那些外省打工的人來說,每一天的居家隔離都可能是壓斷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與時間賽跑,需要大量人力支撐目前上海抗疫計劃名為“決戰36小時”,也就是說在一天半內完成2500萬人的檢測工作,各地派遣的醫務人員累積數量接近4萬名,核酸檢測管238萬支,后續還在不斷添加,方艙醫院也在加緊建設。
我們需要面對現實,那就是上海無癥狀潛伏人數是不可估量的,而且每晚一天發現,對于患者來說都有可能是一次終身性的打擊。
失去味覺、體質變差、頭腦不清醒等等,盡管我國擔負得起昂貴的醫療費,但無法細致化地為每一個人負責,因此市民必須盡量去配合,同時基層也應該控制住情緒,不要讓負面狀態影響到隔離群體。
這是與時間的賽跑,15個省份共計派遣3萬8千人,部隊派遣兩千人,專家級醫療隊伍將近4000人,兩年間的疫情對抗使得我們有更豐富的經驗。
人無完人,基層常會遇到意外有強制性措施,就會有不滿意的發言,而每一次的不滿意都會伴隨著諸多問題——外來的支援者生活基本保障無法滿足、強制性留在高速無法保障司機的基本生活要求、要求居民唱歌等形式做派引起反感。
基層行動時的初衷往往非常好,但受限于資源、人力和及時性,往往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這都是上海抗疫存在的問題,更有甚者因為物資短缺、經濟受限不得不翻墻去送外賣。
不可否認,上海這座城市創造了高額的經濟流動,但外來打工的多數人的消費水平并沒能達到基礎要求,再加上每個人都有難處,強制性隔離也應該且實的考慮每個人的生活情況,要以人民為中心。
別再讓孩子為醫護人員唱歌,對于醫護人員來說,再天籟的聲音也不如一分鐘的閉眼緩和得更好,不要為了感動自己而去傷害他人。
上海基層人員需要更高級的防護措施,一旦有一人可能成為“密接”,中招的有可能會是整個居委會,檢測人員要加強自審力度,情況不對立馬匯報。
困難很多,但都是一時的困難,矛盾最終都是要解決的,希望每個環節能多出一些耐性,2500萬人的事不是一件小事。
對此您怎么看?感謝您能看到這里,如果有充裕您的生活,那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