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表朝見的:朝、覲
1.朝:朝見,封建時代臣見君。
如《明史·太祖紀二》:是月,天下府州官來朝。
2.覲:朝見(君主)。
如《谷梁傳·僖公五年》:天子微,諸侯不享覲。(微:衰弱。享:進獻。)
二十二、表暗中的:陰、間、密
1.陰:暗中,暗地里。
如《后漢書·張衡傳》: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2.間:秘密地,悄悄地。
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三》: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客將軍:原籍不在某國而任該國將軍。)
3.密:秘密,隱秘。
如《韓非子·說難》: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二十三、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
1.去:離開。
如《聊齋志異·狼》:一狼徑去。
2.遷、徙:遷移。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遷其民于臨洮。
如班固《蘇武傳》:徙武北海。
二十四、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幸
1.如:到,往。
如《史記·項羽本紀》:坐須臾,沛公起如廁。
2.過:走過,經(jīng)過。
如《孟子·滕文公上》:三過其門而不入。
3.詣、往:去,到……去。
如《百喻經(jīng)·入海取沉水》: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
如《史記·項羽本紀》: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4.幸: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
二十五、表走的:步、趨、走、遁、亡、逃、匿
1.步:行走,步行。
如《戰(zhàn)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殊:特別。強:勉強。)
2.趨:快走。
如《論語·微子》:孔子下(車),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3.走:跑,逃跑。
如《寡人之于國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遁、亡、逃、匿:逃走,逃跑。
如柳宗元《黔之驢》:虎大駭,遠遁。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懷其璧,從徑道亡。
如《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如《說文》:匿,亡也。
二十六、表饑飽的:飽、饑、餓、餒、饉
1.飽:吃足,與“饑”相對。
如韓愈《馬說》: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2.饑:餓,與“飽”相對。
如《孟子·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3.餓:嚴重的饑餓,因饑餓而病倒。
如《左傳·晉靈公不君》:見靈輒餓,問其病。
注意:“饑”指一般的肚子餓,“餓”是嚴重的饑餓,指沒有食物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脅,不當一般的“肚子餓”講。
4.餒:饑餓。
如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無凍餒之患矣。(患:擔憂。)
5.饉:饑荒。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常作“饑饉”連用。
如《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注意:饑、饉分開講時,五谷沒有收成叫“饑”,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饉”。但連用時“饑”“饉”無區(qū)別。
二十七、表食物的:糗、饌、肴、膳、羞(饈)、蔬、果
1.糗:炒熟的米、麥等干糧。
如《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也。(飯、茹:吃。草:指野菜。)
2.饌:食物,多指美食。
如李白《將進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饌玉:美好的飲食。)
3.肴:熟的肉類食物。
如歐陽修《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4.膳:飯食。
如《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具太牢以為膳。
5.羞(饈):美味的食物。
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6.蔬:蔬菜。
如《國語·魯語上》: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7.果:果子,果實。
如《百喻經(jīng)·嘗庵婆羅果》:我此樹果,悉皆美好者,無一惡者。
二十八、跟糧食有關的:粟、黍、禾、稷、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荒、欠收
1.粟:谷粒。未去皮殼者為粟,已舂去糠則為米。糧食的統(tǒng)稱。
如韓愈《馬說》: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黍:黍子。碾成的米叫黏黃米。
如《詩經(jīng)·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3.禾:谷子,稻子,泛指莊稼。
如李紳《鋤禾》:鋤禾日當午。
4.稷:谷類。
如陶淵明《桃花源詩》:菽稷隨時藝。(菽:豆類。藝:種植。)
5.菽:豆類的總稱。
如陶淵明《桃花源詩》:菽稷隨時藝。
注意:上古時“豆”是一種盛食品的器皿,與“菽”的意義完全不同。漢代以后,“豆”才逐漸代替“菽”,成為豆類的總稱。
6.稼穡:春耕為稼,秋收為穡,即播種與收獲,泛指農(nóng)業(yè)勞動。
如《漢書·高后紀贊》:天下晏然,民務稼穡。(晏然:安寧,安定。)
7.稔:莊稼成熟。
如《國語·吳語》: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于歲,乃起師北征。
8.刈:割。
如白居易《觀刈麥》。
9.糴:買進糧食。
糶:賣出糧食。
如《商君書·墾令》:使商無得糴,農(nóng)無得糶。
10.廩:米倉。
如《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完:重新整修。)
11.荒:年成不好;兇年。
如《后漢書·鮑永傳》:時歲多荒災,唯南陽豐穰。(豐穰:豐收。)
12.稼穡(泛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莊稼)
13.荒(荒年,收成不好)
14.歉(年歲歉收,收成不好,與“豐”相對)
15.豐、饒(富足,多)
16.贍(富足,充足;供給)
17.足、給(足,豐足)
二十九、表容器的:斛、斗、觴、樽
1.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為一斛。
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是歲谷一斛五十余萬錢。
2.斗:古代盛酒器,也是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
如《史記·項羽本紀》: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3.觴:古代酒器。
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4.樽:盛酒器。
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酒盈樽。
三十、表死亡的:(駕)崩、薨、卒、不祿、死、山陵崩、沒(歿)、終、圓寂
1.崩、薨、卒、不祿、死:都是古時對人死的稱呼。
如《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如諸葛亮《出師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如《史記·魏公子列傳》:昭王薨。
如《左傳·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
如《史記·陳涉世家》: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等:同樣,一樣。)
2.山陵崩:比喻帝王的死亡。
如《史記·趙世家》: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山陵崩:指當時最高掌權者趙威后的死。)
3.沒(歿):死,去世。
如賈誼《過秦論》:始皇既沒。
如《戰(zhàn)國策·韓策二》:父母既歿,兄弟無有。
4.終:指人死亡。
如《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終。
5.圓寂:指僧尼死。
三十一、跟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
1.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長居禁中。
注意:禁內(nèi)(宮內(nèi));禁外(宮外);禁宮(宮殿);禁闥(宮門,借指皇宮。闥:門);禁省(警衛(wèi)森嚴的皇宮)。
2.闕:朝廷;皇宮前面兩邊的樓臺,中間空缺為道路。
如《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
3.畿:古代稱靠近國都的地方。
如《詩經(jīng)·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邦畿以國都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維:語氣詞。止:居住。)
4.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
三十二、跟皇帝有關的:上、帝、朕、孤、寡人、踐祚、登基、用事、御、詔、誥、(駕)幸、膳、奏、表、疏
1.祚:帝位。踐祚:即位,登基。
如庾亮《讓中書令表》:陛下踐祚。
2.用事:執(zhí)政,當權。
如《戰(zhàn)國·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
3.朕、孤、寡人:古代帝王自稱。
4.御: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
如:御駕(皇帝駕臨);御膳(皇帝的飲食);御酒(專供皇帝、宮廷飲用的酒)
5.奏:臣子上呈帝王的文書。
如《漢書·趙充國傳》: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璽書。
6.表:是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如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7.疏:給皇帝的奏章。
如董其昌《節(jié)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榮寵甚盛,乃七疏自勉歸。
8.(駕)幸:特指皇帝到某處。
三十三、表時間的詞語
1.歲:年。
如《蘇武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2.期年:滿一年。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3.積年:好幾年,多年。
如《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4.曩:以往,從前。
如《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5.向:從前,往昔。
如《報任安書》:向者,仆亦常廁下大夫之列。(仆謙辭:我。廁:置身于。)
6.旦日:明天。
如《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7.明日、翌日:第二天。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明日,徐公來。
如《明史·宋濂傳》:翌日,問濂昨飲酒否?
8.即日:當天。
如《鴻門宴》: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9.是日:這一天。
如《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
10.是月:這一月。
如《明史·太祖紀二》:是月,天下府州官來朝。
11.旦:早晨。
如《木蘭詩》: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
12.宵:晚上。
如《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13.久之:很久。
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4.后:過了。
如歸有光《項脊軒志》:后五年,吾妻來歸。
15.既而:不久,一會兒。
如林嗣環(huán)《口技》:既而兒醒。
16.須臾、俄、俄而、有頃、頃之、少間、頃刻、少頃:一會兒。
如《史記·項羽本紀》:坐須臾,沛公起如廁。
如李朝威《柳毅傳》:俄有武夫出于波間。
如林嗣環(huán)《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如李朝威《柳毅傳》:有頃,(洞庭)君復出。
如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
如蒲松齡《促織》:少間,簾內(nèi)擲一紙出。
如蒲松齡《狼》:頃刻兩斃。
如林嗣環(huán)《口技》: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17.尋:不久。
如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
18.他日:以后。
如李朝威《柳毅傳》:他日歸洞庭,幸勿相避。
19.將:方,剛才。
如李朝威《柳毅傳》:貴客將自何所至也?
20.良久:很久。
如《荊軻刺秦王》:秦王目眩良久。
21.嘗:曾經(jīng)。
如《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22.既:已經(jīng)。
如《曹劌論戰(zhàn)》:既克,公問其故。
23.素、雅:一向,平素,向來。
如《鴻門宴》:項伯素善留侯張良。
如《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24.適:剛才。
如《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25.卒:通“猝”,突然。
如《荊軻刺秦王》: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26.已而:過了些時候。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已而相如出。
27.且:將近。
如《愚公移山》:年且九十。
28.輒:立即,就。
如《醉翁亭記》:飲少輒醉。
29.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
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
既望:農(nóng)歷十六。
如《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
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如《赤壁賦》:七月既望。
30.當是時:在這時。
31.先是:這以前。
32.昔:過去。
33.比、迨、逮、及、洎:等到。
34.居無何:過了不久。
35.當、方、會、適、屬:適逢,正趕上。
如《滕王閣序》:“序屬三秋”。
三十四、表刑罰的:髡、黥、劓、笞刑、杖刑、刖、刑、臏刑、官刑、大辟、炮烙、湯鑊、車裂、凌遲、腰斬、棄市、梟首、菹醢、極刑
1.髡:又稱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
2.黥:即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
3.劓:一種割鼻子的刑罰。
4.笞刑: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
5.杖刑: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
6.刖刑:一種砍掉腳的刑罰。
7.臏刑: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8.宮刑: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
9.大辟:是一種砍頭的刑罰。
10.炮烙: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
11.湯鑊:把人投入滾燙水中煮死。
12.車裂: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
13.凌遲:將罪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地死去的一種刑罰。
14.腰斬:將罪人從腰部斬斷。
15.棄市: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
16.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
17.菹醢:把犯人剁成肉泥。
18.極刑:分割肢體、零割全身的酷刑。
三十五、與科考有關的:
貢舉:古時地方向朝廷薦舉人才,指科舉考試。
第: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
登第:登科,科舉考中進士。
進士: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
中第:科舉考試及格。
落第、下第:科舉時代指殿試或鄉(xiāng)試沒考中。
狀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會元:會試第一稱會元。
解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
鄉(xiāng)試:科舉時代,每三年,由朝廷選派考官,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選拔人才的考試。
三十六、表穿戴的:紈绔、布衣、履、屨、綬、冠、冕、巾、弁、弱冠、免冠、跣
紈绔:古代貴族子弟穿的細絹褲,常用來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布衣:麻布衣服;平民,老百姓。
履:鞋。
屨: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綬:絲帶,常用來拴玉或印。
冠:①是帽子的總稱;古代的一種禮儀。②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
冕: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
巾:扎在頭上的織物。
弁:①古代用皮革做成的一種帽子;②男子成年加冠稱弁。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免冠:脫帽,常表示謝罪。
跣:赤腳。
三十七、表少數(shù)民族的:蠻、夷、戎、狄、胡
蠻:南蠻,古代統(tǒng)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蔑性的稱呼。
夷:東部少數(shù)民族。
戎:西部少數(shù)民族。
狄:北部少數(shù)民族。
三十八、表布匹的:
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絳、縞、繒
三十九、表桌床的:
案、幾、床(供坐臥的器具)、榻(床;幾案)
四十、與馬匹有關的:
馬、駒、廄(馬廄)、策、羈(馬籠頭)、縻(韁繩,捆,拴)、轡(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逸(馬脫了韁繩,放縱)、馭、御、駕、轅、轍、秣(喂馬的飼料;喂養(yǎng)馬匹)
四十一、與水利有關的:
堤、決(疏通水道)、潰(水沖破堤壩)、溢(水漫出來)、漲、灌溉、澇(雨水過多,淹了莊稼)、旱、堰(擋水的低壩)、蕪穢(荒廢,雜草叢生)
四十二、與學校有關的:
庠、序、太學(中國古代的大學)、太傅(輔導太子)。庠序泛指學校
四十三、表年齡的:
襁褓(嬰兒的被子)、孩提(剛會笑而處于提抱之中)、黃口(幼兒)、黃發(fā)(老年人)、垂髫(兒童或童年)、弱冠(二十歲左右的男子)、豆蔻(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而立(三十歲)、不惑等
四十四、表祭祀的: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牢(作祭品用的牛羊豬)、太牢(牛羊豬三樣齊全)、少牢(只有羊豬)
四十五、表古代賦稅的:
賦、斂、課、調(diào)(征調(diào))、庸(唐代代替勞役的一種賦稅法)、催科(催辦繳納賦稅)
四十六、表軍事行動的:
講武(訓練軍隊)、將(率領)、部(率領)、總統(tǒng)(總領)、禽(捕捉,捉住;戰(zhàn)勝,制服)
四十七、表喪事的:
丁憂、憂、丁母憂、吊(慰問:悼念死者)、唁、缞绖(用麻布做的喪服)、殮(給死人穿衣,裝入棺內(nèi))、槨(外棺,套在棺材外面的部分)、不豫(有病)、瘳(病愈)、漸(病情加重)、大漸(病重)
四十八、其他常見字詞
1.先:祖先,上代;已經(jīng)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輩。
如《史記·蒙恬列傳》:蒙恬者,其先齊人也。
如歸有光《項脊軒志》: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2.逸:馬脫韁奔跑。
如《國語·晉語五》:馬逸不能止。
3.工:工匠;樂工,樂人;善于,擅長。
如《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
如《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
如蔡元培《圖畫》:善畫者多工書而能詩。
4.孤:幼年死去父親。
如蔡元培《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yè)。
5.阪:山坡。
如《詩經(jīng)·小雅·伐木》:伐木于阪。
6.課:按一定的標準試驗,考核;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賦稅;
征收賦稅,差派勞役。
如《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成器:指已制成的兵器。)
如《后漢書》:課家人負物百斤,環(huán)舍趨走。
如魏征《隋書》:免其課役。
如《宋書·徐豁傳》:年滿十六,便課米六十斛。
7.故事:按舊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如《宋史·李若水傳》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8.以……稱:因為某些才能而被人稱贊。
如《三國志·毛玠傳》:(毛玠)少為縣令,以清公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