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文棚
碓臼,我家的舊時光(散文)
碓臼,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據道大宋勇將焦贊率兵北上抗遼,饑餓難忍,焦贊便用手中寶锏以石制成碓臼,放置采崖邊荊子春碾。取松柴,舀泉水煮食供軍士充饑,大敗遼兵。之后,便有人開始借石臼效之,不料臼底之米取之不盡,奇聞傳出,一到此地舀春米者絡繹不絕,便有人開始大量制造碓臼。
每個美好的傳說,都有感人的歷史意義;每顆人間煙火,都能美麗了我們;比如,母親煮臘八粥的傳承。
“過了臘八就是年”,過去吃臘八粥,對于我家人來說,就是忙過年的序幕。不僅要準備祭拜的東西,還有購買大量的各種年貨。臘八節這一天,我家依然要煮碗臘八粥。因為巷頭巷尾到處飄香的臘八粥味,饞得我們的口水在唱曲兒。到了這天,一大早母親就會拿出家里最小的“碓臼仔”,讓我們碓臘八米,可每次都不止八樣。記得最難碓的就是燕麥,無論我怎么碓,它就是不碎。母親把碓碎的五谷雜糧倒進家里的“大砂盤”里,兌上井水,用文火慢慢攪拌兩個小時左右,快好的時候,舀幾勺俗稱“軟糖”的甘蔗汁進去,一“大砂盤”的臘八粥顏色即刻亮了起來,母親笑了,我們也笑了。
1980年代初期,我家那到處漏雨的老房子到了不可修復的地步。父親壯著膽子請來了當工程建設的親戚,讓他粗略統計一下,翻建一層平房的資金總數及描繪新房子的構圖。視父親為親人般的建筑工頭標師傅,望著我們這一大家子人,沉思片刻后,大膽地描繪出兩層小樓的構圖。
那天晚上,在煤油燈下,看似海市蜃樓的那張繪圖,在年關將近的冬至,成了我們的新的家。
那個住進新房子的除夕夜,我們兄妹們把報紙粘在了玻璃窗上,忙乎了大半夜。只有父親,坐在那張重新油漆涂過的桌子旁,喝著母親釀制的烏豆酒兌著魚干,神情凝重但笑容里滿滿的幸福感。
小鎮里的歡度春節的序幕很快過去,過了大年初五,各家各戶就開始著手“新年掙新錢”的步驟。為了不再負債過年,為了有愛的家,全家人默默地辛苦著。除了白天忙各自的工作,讀書外,晚上家里成了“圍爐作業”戶,姐姐們補漁網,五姐、我、妹妹負責“記線”,晚上十點前補好的漁網當晚就能領到工錢。每次,當我們從漁業隊交上補好的漁網,走在回家的路上時,月光總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領到工錢的我們,喝著母親早早準備好的“白糖水兌紫菜”的宵夜,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
母親是最辛苦的!她飼養著九頭“豬苗”,吃量每天都超過了她的預算。用低價從菜市購買回來的那些七零八落的番薯,經過她的巧手,都能很快的分攤出來。鍋里的番薯粥,盤里的蒸番薯,都是我們一大家子至今難忘的可口美食。而我和五姐,飯后還有更大的任務等待著我們。
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放著一口碓臼,它的碓窩是用一塊方形的大青石,由石匠從中間雕鑿出的一個圓窩,有30幾厘米來深,外粗內細,里面非常光滑。碓錐是由一坨長形青石所制,也是上粗下細,下端非常光滑,其整個要比窩小一圈。
當時民間傳出一個歇后語,叫“頂起碓窩子玩把戲”,意思指人吃了虧戲又不好看,確實有些形象。一只碓窩估計有兩三百斤,一個人莫說頂,就是想提起來都不容易,想用它來玩把戲,肯定是費力不討好的事。
每次我和五姐都要把一大“鉛桶”的番薯當晚碓成泥巴狀,因為豬仔太小了,嚼不碎成塊的番薯。我有時干脆站上碓臼的邊沿,這樣比較好使勁。當我和五姐用扁擔一前一后抬著,那裝滿番薯泥的“鉛桶”時,天已經黑了。豬仔們在品嘗美味的時候,我和五姐做作業的手有時會有小小的痙攣感。
古人司馬光曾經說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教導,也是真理。而母親常說,“出日張持落雨糧”!這是美德,也是傳承。度過了春夏秋冬,我們全家人勤儉節約,披星戴月,終于在第二年的春節前,共同撐起一盞愛的燈塔,照亮了我家那小小的二層樓房。
為了迎接這個卸下債務的春節,母親提前兩天泡上兩桶梗米和糯米相參成分量的米粒,準備做各式各樣的年粿,年糕.....
碓臼,又成了我家湊響春節前奏的主旋律。一大早,母親挑著那擔濾干水分的米粒,往老祠堂的路上走去。一段碎腳步后,打開老祠堂的隔壁間,一副木馬模型的碓臼展現在我眼前。打掃干凈后,母親把糯米倒進碓鍋里,熟練地操作起來。腳踩碓板尾端,手推碓板前身,“噸噸”的舂米聲,碓臼里面的米粒也隨之變化不斷。母親是忙得是不亦樂乎,我在旁邊用“手把”小掃帚也幫襯著,不停被碓錘濺蹦出來的米粒,弄得我手忙腳亂。終于,兩桶米粒經過一個上午的忙乎,成了白花花的米粉。
晌午的陽光好暖和,從老祠堂到家就是巷頭至巷尾的距離,可感覺好漫長.....看著母親挑著那擔用報紙捂得嚴嚴實實的白米粉,一年來身體上的超荷辛勞,背影消瘦了不少,可腳下的力度仍然那么從容,我不禁眼眶發紅。
有房子不是家,有愛才是家!冬日下挑擔的母親,這一刻,仿佛是照耀我走向人生途中的不落紅日。
每顆人間煙火,都能溫暖了我們。
比如,碓臼和我家的那些舊時光。
(文棚是一個以散文為主的共享平臺,面向全球華人***,供作者、讀者轉發推送。其“寫手”欄目向全國征集好稿,外地來稿不論公開發表與否,皆有可能采用。凡當月閱讀量達6500次,編輯部打賞100元/篇。請一稿一投。投稿郵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內。非簽約作家請注明真實姓名、聯系方式及銀行賬戶全稱、賬號。)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圖片:作者提供
◆編輯:徐向東
◆二審:藍運良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