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是人類最親密的野生動物。鳥類與人類,自古就是親密的朋友。自從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后,在向大自然爭取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就與鳥類建立了“情同手足”的關系,在生產和生活中與鳥類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有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靚麗的光彩,在我國的古詩詞中出現過很多鳥類的身影。
鳥類在自然界的作用是指鳥類在不同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及農田、湖泊、海洋等生態系統)的地位和作用。鳥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雖然對生產力可能沒有重大影響,但對所食獵物有密度制約作用,如食蟲鳥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捕食小型嚙齒類動物的猛禽在控制草原鼠害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鳥類擔負著種子及營養物的輸送、參與系統內能量流動和無機物質循環、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作用。
鳥類約有90%以上是以昆蟲為食的,對抑制害蟲的繁衍、保護農業生產、保護生態平衡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紀我國除“四害”初期,人們認為數量眾多的麻雀吃掉很多糧食,就把麻雀作為“四害之一”,全國范圍內掀起打麻雀熱潮,結果第二年害蟲猖獗農作物減產。除麻雀外,鳥類中的大多數是捕食害蟲的能手,如一對啄木鳥,可以保護10多畝森林不受害蟲侵襲;一只杜鵑,每天可消滅100多條松毛蟲;一只燕子,在一個夏季可捕食100多萬只蒼蠅、蚊子等昆蟲;喜鵲、烏鴉的食物有60%以上也是害蟲。
鳥類中的猛禽還是消滅小型害獸的一支生力軍,鷹、鷂、雕等鳥類以捕食田鼠、野兔為食,對保護農田、促進生態平衡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一只貓頭鷹一夜間可吃掉4到5只老鼠,捕鼠本領不亞于家貓,由此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1000多千克。
悅耳的鳥鳴聲如同優美的音樂一樣能使人的緊張情緒松弛、使疲勞的大腦得以休息,并能使人忘掉精神上的痛苦,增加思想上的快樂,形成開朗的性格。除此之外,鳥類在科學研究上,如生物的進化、種子的傳播、仿生學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世界保護益鳥公約》規定每年的4月1日為“國際愛鳥日”。世界上很多國家為了普及愛鳥知識和提高人民對護鳥的認識,也根據本國的季節氣候規定了愛鳥日、愛鳥節或愛鳥周。1981年,國務院批準了林業部等8個部門《關于加強鳥類保護執行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請示》報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區都要認真執行,并確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的某一個星期為“愛鳥周”,在此期間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甘肅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規定,每年4月為“甘肅省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4月24日至30日為“甘肅省愛鳥周”,2022年是甘肅省第四十一個“愛鳥周”。
所以我們要愛護鳥類,保護鳥類,保護所有野生動物,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保護鳥類要從認識鳥類開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下我們校園常見的幾種鳥類吧。
“梳翎刷羽立高柯,不落人間小風羅。一點通靈良不謬,檐頭報我喜還多。”這首詩里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喜鵲。千百年來,人們將喜鵲作為“吉祥”的象征,平時人們也常說“喜鵲枝頭喳喳叫,定是好事要來到”——喜鵲是報喜的使者。因此民間畫“鵲”兆喜的風俗大為流行,品種也有多種多樣,流傳最廣的則是鵲登梅枝報喜圖,又叫“喜上眉梢”。在中國古代流傳的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愛情故事,就是喜鵲們搭橋的。
喜鵲全身黑色帶金屬光澤,兩個翅膀和下腹部白色,黑白分明,極好辨認。在山區、平原都有棲息,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公園和花園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在蘭大的校園里分布很廣泛,到處都可看到它的身影,能聽到它“喳—,喳—”的叫聲。
在榆中校區校園里常見的還有灰喜鵲,從名稱就能看出來它和“表親”——喜鵲的異同:名稱里“喜鵲”這倆字,說明它的外形酷似喜鵲,只是個頭比喜鵲小一些;而前面多出來的那個“灰”字就是和喜鵲的最大區別:身體背部是灰色的,喜鵲則是黑色的。灰喜鵲和喜鵲同屬鴉科。什么?和喜鵲屬于鴉科?那不是和烏鴉是親戚?沒錯!灰喜鵲、喜鵲和被人們統稱為“烏鴉”的眾多鴉科鳥類都是一個大家族。在野外灰喜鵲的識別特征很明顯:頭戴黑帽,身穿灰袍,長長的尾巴和兩個翅膀藍灰色,看上去很是端莊典雅。
灰喜鵲是喜歡群居的鳥類,尤其喜歡棲息于開闊的樹林、公園和城鎮居民區,因此在榆中校區校園內,尤其是西區萃英山下的樹林里可以經常見到它們的身影。灰喜鵲的食譜很雜,但以肉食為主,如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甲蟲、鱗翅目的蛾子和蝴蝶及雙翅目的蠅類等昆蟲與它們的幼蟲,有時會吃點水果如一些喬灌木的果實及種子補充維生素。因為吃很多害蟲,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吉祥之鳥。因此灰喜鵲被人類馴養作為防治森林害蟲的幫手,在防治森林害蟲、維護生態平衡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1984年10月1日國慶35周年***隊伍中,有128只灰喜鵲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這是對灰喜鵲們做出貢獻的最高褒獎。
和前面那兩位相比,如果不是嘴巴和腿腳遺傳成了紅色,這位還就真的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的“黑”烏鴉了。就因為這點“紅”,它有了一個比較優雅的名字:紅嘴山鴉。真是得感謝祖宗的好基因啊!
紅嘴山鴉是個頭比較大的鴉科鳥類,體長36到48厘米。除了嘴和腳紅色,其它部位看起來全部是純黑色,但在光角度合適的情況下你會發現它其實不黑,而是泛著藍綠色金屬光澤的黑,這和喜鵲是相似的,它身體黑色的地方也是泛藍綠色金屬光澤的。鴉科家族男女羽色很相似,所以人們很難靠外形看出來是雌還是雄。
在榆中校區,紅嘴山鴉喜歡在萃英山腳下草地灌叢和山上垃圾場玩耍,偶爾也會飛到南區的草地上嬉戲。
杜甫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宋代趙企也曾寫過“黃鸝過處金穿柳,白鷺飛時雪點山”,還有曾幾的“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詩中的“黃鸝”就是這一種大名是黑枕黃鸝的非常美麗的鳥。不同地方人們給它起的小名不一樣,除了上面的“黃鸝”外,還有喊“黃鶯”的,也有喚“黃鳥”的,所以古詩詞中出現的“黃鶯”和“黃鳥”就是黑枕黃鸝。不管怎么稱呼,其實都和它的特征——“黃”相關,因為黑枕黃鸝身體大部分呈金黃色,僅在兩翅和尾部呈黑色,在頭枕部有一寬闊的黑色帶斑,并向兩側延伸和黑色貫眼紋相連,形成一條圍繞頭頂的黑帶,在金黃色的頭部甚為醒目。黑枕黃鸝曾被唐明皇譽為“金衣公子”呢。它的美麗不僅體現在外表,也體現在歌喉上,歌聲猶如流水般婉轉動聽。
黑枕黃鸝是一種夏候鳥,夏天從印度、斯里蘭卡和馬來半島等地飛到中國東部地區繁殖,冬季南遷越冬。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天然次生闊葉林、混交林,也出入于農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園的樹上,尤其喜歡天然棟樹林和楊木林。主要吃昆蟲和它們的幼蟲,食譜上有甲蟲、螽斯、蝗蟲、蟋蟀、螳螂、蛾類和蝶類等和它們的幼蟲,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所以對農業生產而言是一種“好鳥”。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兒歌里的主角“小燕子”就是家燕。對于中國人來說,家燕是著名的夏候鳥,冬天是看不到的。
不要以為小燕子穿的是黑色的衣服哦,其實是藍黑色的,在陽光下還能反光呢。它的喉部是棕紅色的,紅色下面還有個黑色的環帶,胸腹部則差不多是白色的,這就是“小燕子”的花衣裳啦。它的尾巴分叉像剪刀,上面還有白色的斑點帶,這也算是一個特征。
小燕子的飛行本領很強,不但快如利箭,而且能急速變向,這和它們在飛行中捕捉各種小飛蟲有關。大家可以在校園附近的農田、村莊上空看到它們,夏天的傍晚人們可以在積石堂周圍看到它們飛翔的身影。
當你走在樹下,聽到急促的“篤篤篤篤……篤篤篤……”的聲響,那可能就是傳說的“森林醫生”的一員——啄木鳥。啄木鳥的爪子兩個向前,兩個向后,可以保證很好地抓握樹干。兩枚長而堅硬的尾羽充當身體的第二支點,有效地保持身體的平衡。在我們校園里,有兩種比較常見的啄木鳥——大斑啄木鳥和灰頭綠啄木鳥。
大斑啄木鳥之所以叫“大斑”是因為黑色翅膀上的圓形大白斑,尤其是飛行時更為明顯。如果你觀察足夠仔細,你會發現雄性的枕部有紅色斑,而雌性沒有。啄木鳥在樹干上覓食,在開鑿的樹洞中繁衍后代,跟樹木結下了不解之緣。食物主要是樹皮或者樹干內的昆蟲,偶爾也會吃點松子、草籽調節下腸胃。不管哪個校區,只要有樹木的地方就能見到它們。
灰頭綠啄木鳥是身披綠色“手術服”的森林醫生,雄性額頭有紅斑。給樹看病可不是件輕松的事,需要非常仔細,所以啄木鳥經常從樹干基部開始,轉著圈兒螺旋向上,不放過每一寸樹干。當然,它也會吃些植物種子來度過青黃不接的歲月。各個校區都可能遇到,榆中校區更常見了。
“星點花冠道士衣,***宮女化身飛。能傳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歸。”這是唐朝詩人賈島的詩《題戴勝》,詩中的主人公就是戴勝。頭頂具鳳冠狀羽冠,細長的嘴是戴勝的特征。當把戴勝頭上絲質的羽冠打開時,你會感覺到有那么一絲華貴,再配上那用來捉蟲子和打架的大長嘴,甚是威武雄壯。漂亮的戴勝還是以色列國鳥呢。
戴勝在外光彩照人,家里卻有點邋遢,從來不清理糞便,還把尾部分泌的帶著腐肉氣息的物質涂在身上,搞得奇臭無比,因此被人們稱為“臭咕咕”。其實這是戴勝的生存之道,很多捕食者和寄生蟲就被這種奇特的化學武器擋在門外了。在春夏季節會出現在校園內,各個校區都有戴勝的身影。
漫步校園,你在路邊的草地上看到大小和家鴿差不多,像鴿子一樣發出“Ku-Ku-u-ou”的叫聲,但是身體的顏色又和鴿子不一樣的鳥,這就是要給大家介紹的——斑鳩。校園里常見的斑鳩有兩種——珠頸斑鳩和灰斑鳩。珠頸斑鳩頸部兩側黑色的羽毛上密布著白色點斑,像許許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頸部,所以就有這么美麗的名字啦。
和堂兄弟“珠頸斑鳩”相比,灰斑鳩的個頭比較大,毛色比較灰,脖頸后還有個半月形的黑斑,這是灰斑鳩獨特的記號。
斑鳩喜歡吃植物種子,每天天剛亮就外出覓食,“早起的鳥兒有糧吃”。有時候會去農田附近撿拾農作物的種子,或是吃點小蟲子換換胃口。傍晚就回到樹上的巢中休息。一年四季都會在校園里見到斑鳩們悠閑的身影。
這兩年,本部校園經常見到一種和烏鴉一樣全身烏黑的鳥,這種鳥在黑不溜秋的體色下,黃色的嘴巴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細看之下,烏黑的眼珠周圍還有一個金黃色的小眼圈呢,它就是烏鶇。說起烏鶇,也是小有名氣,唐代詩人劉禹錫、王維、杜甫都為烏鶇寫過詩,宋代詩人文同也為烏鶇寫過詩,詩名《詠百舌》:“眾禽乘春吼吻生,滿林無限啼新晴。就有百舌最無謂,滿口學盡眾鳥聲。”其中的“百舌”指得就是烏鶇,因為烏鶇有超強的模仿能力,能模仿很多種其它鳥類的鳴叫,我們也不得不被古人那細致的觀察所折服,“滿口學盡眾鳥聲”。怎么樣?厲害吧!所以呢,不要以貌取人喲。“我很丑,但我是情歌王子呀!”
再悄悄告訴你一個小秘密,人家可是瑞典的國鳥喲!
在鶇家族中,灰頭鶇的體形居中,不大也不算小。和其它同類相比,灰頭鶇身體羽毛的色彩圖紋有點特別——頭及頸灰色,兩個翅膀和尾巴黑色,身體其它地方多栗色。因為頭是灰色的,所以得名“灰頭鶇”。和前面作為瑞典國鳥的烏鶇相比,就是一個“矮矬窮”啊,還不曾見到哪首詩中提到過,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真的是“人比人氣死人呀!”
灰頭鶇的嘴巴也是黃色的,小眼圈當然也是黃色的,十分感謝祖先對待后代的一視同仁,留下一些相同的財富。灰頭鶇喜歡單獨或和對象一起成對活動,只有在春秋遷徙季節人們可以見到灰頭鶇集成幾只或10多只的小群。灰頭鶇的膽子比較小,所以很機警,遇人或有干擾時會立刻發出警叫聲。
校園里還可以見到另一種鶇——赤頸鶇,俗名“紅脖鶇”或者叫“紅脖穿草雞”。俗名是有點土,不過倒是很貼切地指出了赤頸鶇的特征:眉紋、頸側、喉和胸部是紅褐色,而且酷愛在草地上活動。
赤頸鶇兩性有差異,男生背部、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灰褐色,眉紋、頸側、喉及胸紅褐色,腹部至臀部白色;女生和男生相似,但栗紅色部分較淺且喉部具黑色縱紋。它們喜歡在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叢中活動。在蘭大校園,赤頸鶇是旅鳥,在春季和秋季遷徙季節可以看到它們成群地活動,在毓秀湖旁的樹林里、榆中校區東區小羽毛球場附近、南區草地上都可見到成群的赤頸鶇的身影,當然,愛好音樂和藝術的小伙伴也會出現在聞韶樓旁的樹林里。夏天,赤頸鶇主要吃昆蟲,草籽和漿果作為小點心。到了冬天,則主要吃沙棗和忍冬的果實,果肉被消化掉,但沒有能力消化堅硬的種子,所以種子隨著便便被排出來,這些種子隨著鳥的活動會離開它們生長的地方,在其它地方萌發成樹,因此這些鶇們又起到了傳播植物種子的作用。
在校園里,還有一個長著磚紅色的“紅尾巴”鳥家族——紅尾鴝,常見的有赭紅尾鴝和北紅尾鴝。紅尾鴝雌雄兩性顏色差別很大,這不僅是紅尾鴝家族的特征,前面的赤頸鶇為代表的部分鶇科鳥類的雄性和雌性顏色差異也是這樣。和人類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比較漂亮不同,有兩性差異的鳥類是雄性的羽毛更加艷麗,雌性的羽色比較單調。赭紅尾鴝里的“赭”字就是和顏色有關的。“赭”在漢語里面的意思是紅褐色,雄性的頭、喉、上胸、背、兩個翅膀及中央尾羽紅的發紫而看起來成黑色,所以被稱為赭紅尾鴝。雌性的這些部位呈灰褐色或淺褐色,顏色較淡。
北紅尾鴝在北方的俗名是“火燕兒”。雄性北紅尾鴝頭頂的白色一直延伸到后頸,頭頂剩余部分和背部黑色,翅膀上有塊明顯的三角形白斑,腹部是鮮艷的磚紅色并一直連到尾巴。雌性除了翅膀上的白斑,全身黃褐色,但尾羽和雄性一樣也是磚紅色,北紅尾鴝名字中的“北”是因為它們繁殖地在北方。北國的冬天灰暗而漫長,北紅尾鴝們作為最早北遷的幾種小鳥之一,是春天到來的信號,雄性們濃艷的磚紅色也成為北方色彩單調的早春中第一抹亮色。它們的到來,拉開了雀形目鳥類遷徙的序幕,隨后,小燕子、柳鶯們、布谷鳥、前面出現的鶇類“哥哥姐姐們”陸陸續續到來,美好的聲音和色彩重新妝點北國的大地。到了每年的十月,當北風帶著晴朗和干燥驅散暑濕,北紅尾鴝們就開始陸陸續續回到南方,安靜而低調地在房前屋后的綠地、農田或森林儲備養分,度過整它冬天,準備下一年的遷徙。
紅尾鴝是一類典型的食蟲鳥類,對抑制生態系統中有害無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是農作物和綠色植被的保護者,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麻雀是中國最常見、分布最廣的鳥類,廣布于中國全境,也廣布于歐亞大陸,是大家最熟悉的野生鳥。麻雀雌雄同色,戴著栗褐色的帽子,臉頰上兩坨黑斑,黑色山羊胡搭配白襯衣格外顯眼,是不是很帥?麻雀當然是校園里數量最多的小鳥了,樹上、房檐下、萃英山腳房屋里都是它的家。麻雀在雛鳥期嘴巴是嫩黃色的,所以被人們稱為“黃口小兒”。曾經麻雀被當成“四害”慘遭捕殺,可麻雀不是只吃糧食和其他種子、果實、葉子,還大量捕食昆蟲,是消滅害蟲的高手。因為麻雀喜歡與人為伴,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麻雀,所以有的地方人們親切地叫它“家雀兒”。
來源:蘭州大學報
文:宋森
圖:宋森
編輯:王瑛
責任編輯: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