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運河中心”“絲路的東方起點”四張靚麗的名片。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洛陽,歷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動很多,因此蘊藉于河洛文化中的成語典故俯拾皆是。這里擷取100個與洛陽相關的成語典故予以介紹。今天推出之八十七:嘔心瀝血
嘔心瀝血“嘔心瀝血”是說吐出心,滴出血,形容一個人創作或工作時頑強而執著,窮思苦索,費盡心血。成語出自《新唐書·李賀傳》:“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唐代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嘔心瀝血”由“嘔心”和“瀝血”兩個典故組成。
“嘔心”的典故出自李賀。李賀是唐代中期一位杰出的詩人,字長吉,生于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市宜陽縣三鄉連昌河畔。
史料記載,李賀祖籍隴西,是唐朝宗室鄭王李亮的后裔,只可惜在他出生前家道已沒落。他尚未成年時父親即去世,家境窮困,但他從小志向遠大,刻苦讀書,7歲時就能寫詩作文,嶄露頭角。
李商隱所作的《李長吉小傳》中講,李賀“細瘦,通眉,長指爪”。21歲那年,李賀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優異。次年,他前往長安參加進士試,不料遭到“爭名者”的攻擊,說進士的“進”字與李賀父親李晉肅的“晉”字同音,李賀應當避諱,不能參加禮部考試。李賀最終未能參加考試,失去了向官場發展的重要條件。后來,他僅僅做了一個執行宗廟祭祀禮儀的卑微小官,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得不到朝廷重用,精神抑郁苦悶,再加上用盡心血創作詩歌,李賀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27歲那年,李賀便去世了。
在短暫的生涯中,李賀傾注全部心力,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無不想象豐富神奇,語言凝練峻拔,被人稱為“詩鬼”,留存后世的作品共有240余首。“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這些歷代傳誦的佳句,都是他窮思苦索的結晶。
相傳,李賀寫詩十分注重從現實生活中獲取素材,每次,他都是帶一個小仆,騎著一匹瘦驢,背著一個破舊的錦囊,一路走下去,邊觀察邊思索,一有所得,立刻停下來將詩句記錄下來,投放進錦囊中。他的母親看到兒子為寫好詩竟這樣投入,身體一天天地垮下去,常常心疼地說:“你這孩子,難道要把心都嘔出來才罷休嗎?”
“瀝血”的典故出自韓愈的《歸彭城》一詩,詩中有“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的詩句。后來,人們就把“嘔心”和“瀝血”合在一起,表達費盡心思、用盡心血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