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我家寶寶6歲半,特別愛哭。一遇到問題和困難就喜歡哭,道理也講了,鼓勵的話也說了,安慰的話也說了,還是止不住的哭,怎么辦?”。
小孩子,尤其是像你寶寶這樣大的孩子,大多活潑好動,愛說愛笑。如果孩子特別愛哭,尤其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就會哭鼻子,常常有以下原因:
因為急躁而哭這個家長并沒有具體說孩子遇到什么問題和困難愛哭,也不知寶寶是否上小學了,如果已經上學,孩子是不是遇到不會做的題會或者學習上的難點內容,就會哭?
如果是這種情況,孩子要么沒有完全聽懂講課,要么,聽課后不會運用,不會做題。可是,孩子自己覺察不出問題在哪、為什么難受,表達不出來,因為心急而哭。
因為懼怕而哭如果,從小到大,父母對孩子過于嚴厲,要求很高,孩子就會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懼怕父母,怕懲罰、怕批評,因此,面對困難和問題時,孩子往往因為無法應對的,害怕面對結果而哭。
因為安全感不夠而哭如果孩子的安全感不夠,總是沒自信,自卑膽小,遇到問題或困難,不知怎么解決,當然會膽怯而哭。
基于以上分析,導致孩子愛哭的原因各不相同,家長要仔細體會孩子的心理,接納孩子的情緒,找出孩子愛哭的真正原因。
至于你說的“道理也講了,鼓勵的話也說了,安慰的話也說了,還是止不住的哭”,之所以不管用,原因如下:
對于6歲的孩子來說,講道理并不起作用,重要的是,接納情緒對6歲左右的孩子來說,負責理性的左腦還沒有發育成熟,不能完全理解家長的說的話、講的道理,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右腦又太過活躍、嘈雜,一旦煩躁起來,大腦就失衡了,比成人更易沖動,情緒沖動,愛哭。
因此,孩子哭泣時,家長講太多的道理往往并不起作用,重要的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共情孩子。
比如:
不要說“這有什么好怕的”——成人可能覺得有些東西根本不必害怕,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就會害怕、擔心,在成人眼中不是事兒的事兒,對孩子來說,可能就大于天,如果家長總說這樣的“鼓勵”的話,當然無效。
要說,“你是不是很害怕、很擔心”——說出孩子的情緒、感受,大人幫孩子覺察情緒,主動面對情緒,孩子才能感到被理解、被接納,心理的壓力才會減輕。
類似的還有好多,家長不要對孩子遇到困難或問題輕描淡寫,要從孩子角度出發,仔細體會孩子的感受。
家長的鼓勵、安慰到底是不是鼓勵、安慰?這樣說,不是否定家長,只是想啟發家長思考,我們認為的鼓勵、安慰孩子,是不是真的?
比如,孩子遇到問題,有的家長會說:
“寶寶加油,你是最棒的”
“沒事的,兒子你能行......”
表面上看,是在鼓勵孩子,但是,孩子并沒有感受到力量,照樣沒底氣——“我就是不行,就是做不到啊”,孩子自卑又沒有辦法,家長的支持和鼓勵又不給力,孩子當然會急哭。
建議家長不要做表面的鼓勵,要給孩子有力量的支持,發自內心的信任。
這有賴于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亮點,認可、肯定這種品質,固化、升華,孩子才會慢慢有自信,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這樣,孩子再面對困難和問題時,借助以往的經歷鼓勵、安慰孩子,才會感到這樣的鼓勵不是空中樓閣,不是沒有力量和支點,有經歷可尋、是可借鑒的,才不再哭泣。
比如,可以和孩子說,“你看,你那天幫媽媽照顧弟弟多有辦法啊,給弟弟講故事,還陪弟弟玩,說明你是一個非常有想法、遇事愛動腦筋的孩子,媽媽相信,這件事,你好好想一想,也能找到辦法,解決好的.....”
相信家長更了解孩子,更知道孩子的長處,更能發現孩子的優點。
這種基于事實的鼓勵,會讓孩子看到自身的能力和潛力,會堅定孩子的信心,遇事積極找辦法,而不是因為急躁、無奈而哭泣。
#心理咨詢師說#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更多育兒干貨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