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各種明清時代的電視劇之中,大臣們一般都是跪在地上迎接圣旨的,而宣讀圣旨的太監們一般都會用這8字開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么大家就會感到好奇了,這8字到底有著怎樣深刻的含義呢?實際上,我們誤會了這句話足足有600多年之久,因為它并不是這樣斷句的。
要說這8個字的源頭,首先我們就要逐字研究一下它們的歷史了。話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他已經不滿足于稱“王”了,因此他就根據“三皇五帝”的傳說,自稱“始皇帝”,由此可見“皇帝”2字是秦始皇最先使用的。而在自稱皇帝之后,秦始皇還要對于皇帝的命令進行嚴格規定,最終確定命為“制”,而令為“詔”。由于漢承秦制,因此“詔曰”最早在漢朝初年也已經出現在圣旨之中,并且流傳至今。
但是實際上,“奉天承運”這4個字在明朝之前卻并未出現在各個朝代的圣旨之中,因為這4個字恰恰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明。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在南京城修筑了一座非常豪華的皇城,其中用于早朝的大殿,朱元璋將其命名為奉天殿。后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后,也模仿南京故宮在北京修筑了一座一模一樣的奉天殿。
?
因此,朱元璋在下達圣旨的時候自稱“奉天承運皇帝”,但是在實際書寫的時候,由于中國古代書寫圣旨使用從上到下的方式,因此如果寫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話兩邊不僅無法對齊,并且還有失天子的威嚴。因此在實際書寫圣旨的時候,“天”和“皇帝”要對齊,由此彰顯皇帝的地位“與天同齊”。
因此從明朝開始,圣旨上的這句話就變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但是實際上讀法卻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干脆不用斷句。而這種說法也在清代著名學者俞樾(yuè)的文集之中得到了驗證,據這位學者的考究,所謂“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的意思,因此可以得知最早使用這一說法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